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书信文档 >  倡议书 > 内容

基于学分制下如何构建高职课程体系的探索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1-06 06:16:49     阅读:


  摘要:学分制是高职教育一种有效的管理制度。学分制的关键是要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实施方案等内容,在课程体系的建立过程中要遵循以职业岗位要求、工学结合、弹性柔性、分层教学等各项原则。建立起合理的课程体系促进学分制的落实,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学分制 管理制度 课程体系建立的原则 课程体系
  高职教育实行学分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符合现在职业教育发展的特点,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学分制的进一步落实将有助于从根本上推进职业教育管理模式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学分制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理念、有利于学生的个性、爱好的发展,有利于对专业的认识与选择,符合现代教育理念。
  现代职业教育更体现开放性、校企合作是基础,需要敞开校门办教育,学生在学习的空间和时间上需要更大的自主权。实施学分制管理关键在于安排合理的课程体系、选课制度、科学的考核机制、学制的柔性管理等方面。
  1 课程体系建立的基本原则
  1.1 以职业岗位要求为原则
  以职业岗位为依据制定学分制管理下的课程体系,通过对专业岗位的分析制定了专业岗位要求,依照专业面向的职业范围和就业岗位的发展,制定岗位的发展方向。根据基础需求和发展需求分配学分的比例。
  1.2 工学结合原则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的基础,工学结合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适用性人才的关键,课程体系中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实践学时不低于总学时的50%,必須要不少于一学期的顶岗实习课时。
  1.3 柔性弹性原则
  企业选用人才的标准除了在专业方面的要求,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考虑学生今后从事的岗位多种多样,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多设选修课,在专业导师的指导下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方向,同时根据企业订单班的具体要求,可以允许按照一定的程序调整课程,实行学分替换,课程采用模块化的设置。
  1.4 专业、素质、管理兼顾原则
  除了必须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外,必须考虑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的设置,高职教育必须考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为学生的后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加工人文素质课的比例,可以以创新的形式完成对学生这方面的教育。设定教育管理学分,教育管理学分不用在课堂上完成,可以通过参加讲座,集体活动等形式获得管理学分。
  1.5 分层教学原则
  培养模式要努力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课程体系中对有些课程开展分层教学,对有些专业课也实行分层次的教学,按照学生的兴趣和将来的职业规划来组织教学。
  1.6 突出技能考核原则
  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是职业教育的重点,在课程体系中,必须重视职业技能的训练与考核,除了要加大实训的课时,改进对学生的评价制度外,将职业资格等级的考核融入课程体系,学完课程和训练后进行职业资格的鉴定。同时技能大赛的内容也作为课程的内容融入课程体系,每年组织不同级别的技能大赛。
  2 课程体系的建立
  以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类专业为例,探究学分制之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践。
  依照学分制管理要求,课程体系是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本,重构了以专业基础课程平台和通识课程平台为支撑的“平台+岗位课程”的课程体系。利用通识课程平台完成职业通用能力的培养,利用专业基础课程平台完成职业基础能力的培养,在这两个平台的支撑下,利用专业核心技术课程与岗位课程完成岗位能力的培养。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面向的岗位对应机械产品生产的全过程中,各岗位具有相同的基本技能要求和专门岗位技能要求。适应岗位能力培养特征,采用“平台+岗位课程”的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及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完成专业基本能力的培养、岗位课程的学习和顶岗实习,最终完成培养目标要求,形成全面的职业岗位能力,对接企业用人标准。
  课程体系的构建:
  ①总体要求:总学时在2500学时,总的最低学分在123学分。
  ②课程模块的组成:按模块设计课程体系,将专业的课程按通识课程(35.5学分)(包括公共基础课程、职业素质课程、社会与自然科学模块);专业基本技能课模块(28.5学分)和专业核心技术课模块(27学分);集中实训课(10学分)毕业学期实习(12学分)。
  ③根据专业的特点和岗位需求将课程分为专业核心和多个岗位课程组供选修;目前岗位课程组分为四组,包括:加工工艺与加工、质量检测、设备维护与维修,先进加工技术等细化了专业方向,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强。
  ④拓展课、公共选修课模块:扩大了拓展课的比例,如大学语文、沟通与协调、书法、汽车文化、现代企业管理等课程,学生选择性更大。
  ⑤教育管理项目:包括人文素质教育、吃苦耐劳教育,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等必修项目;以及语言表达、人际沟通、自律活动、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选修项目。
  ⑥分层教学:考虑学生在英语课程方面的差别,以及专业对外语要求的程度不一样,采用了分层教学模块、A\B级模块。制定相应不同的要求和标准,计算不同的学分。
  ⑦学分的计算:专业基本技术课、专业核心技术课1分/18学时,占45%,其余的课程为1分/20学时,占55%。一般规定1-3学期作为通识课程、专业基本技术课的学习,4-5学期作为专业核心课程、选修课程的学习,第6学期作为集中实训学期。
  ⑧对于专业核心课,选修课,教育管理学分课体现课程的开放性,扩大选课的种类与范围,内容与当前的专业先进技术、企业岗位技术知识要求、人文知识、综合素质等内容相关。
  3 学分置换的落实
  企业课堂的建立拓展了学习的空间:在企业建立企业课堂,对一些实践性要求强的专业课,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将课程放在企业完成,如我们天远集团,东昌机械,金凤科技等企业建立了订单班,课程在不减少学分的基础上,按照学院的一定程序进行了调整。
  订单班在建立企业课堂,按企业的要求和岗位的需求,增加了一些课程,作为选修课计入学分,如挖掘机的原理及维修技术,企业文化等。
  利用企业的生产氛围,先进的加工设备,以最先进最实用的技术去培训学生,感受企业文化的影响和教育。
  根据学生的职业岗位的定位,本专业有规定的学分要求,对企业岗位知识的需求,需要补充的知识,作为选修课,采用学分替换的方式完成对课程的学习。
  对于专业技能大赛,职业资格考核等技能方面的学习也采用将技能大赛按大赛的级别和获得的名次计算学分。
  4 小结
  学分制的实施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其中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基础,课程体系的建立必须根据企业的具体实际要求,结合现代职业教育理论,通过充分的调研和总结而形成,虽我们做了一定的研究和尝试,还需要不断地完善。对于课程体系的实施也需要不断地创新,如选课制度、考核方式、教学手段也是落实学分制的关键,也需要不断地探索,从根本上落实学分制的管理将对职业教学的发展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黎明.职业院校实施学分制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许高炎.高职试行学分制构想[J].职教论坛,2006年22期.
  [3]周夫利.高校学分制下的选课问题探讨——以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校区为例[J].价值工程,2011(16).
  注:河北省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课题《高职教育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实践》编号:12110500。
  作者简介:续永刚(1965-),男,河北石家庄人,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工学硕士,研究方向为机械制造。

《基于学分制下如何构建高职课程体系的探索.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基于学分制下如何构建高职课程体系的探索.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