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书信文档 >  倡议书 > 内容

教育史研究中的立场问题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2-06 06:07:32     阅读:


  摘 要:教育史是介于教育学与历史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因此教育史研究既有教育学研究的特点,同时也需借助历史学研究的方法。史实既是历史学研究的基础,也同样是教育史研究的基础。而过去的人与事都已失去了他们表达的权利,故后人需要借由历史遗留下来的物品来研究逝去的古人古事。而我们采取什么立场来看待这些历史遗存,对于还原历史、认识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无立场的介入可以使我们看到更多方面的历史,也体现了历史的复杂性。
  关键词:无立场思维;教育史研究;史实
  1 无立场思维的定义
  无立场观点是赵汀阳在《论可能生活》中提出的。他指出,“无立场必须以怀疑一切为起点,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准备接受和相信某一立场,而是表明着要接受任一立场都首先需要明证。这种对一切立场的怀疑比以往任何一种怀疑都更为彻底,因为这不仅仅是对关于世界的种种观念的怀疑,而且是对操纵思想的各种思想方式的怀疑,它所展望的是思想对思想本身的革新。”[1]无立场不是否认所有立场,而是将所有立场观点置于同一起跑线,使其处于平等地位,从而可以更客观的评判不同的观点,也能更理性的选择不同的立场为我所用,适时转变立场,而不拘泥于某一单一立场。
  2 无立场使用的必要性
  教育史是指研究者依托教育方面的史料来建构关于教育的过去,总结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探讨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为解决当代教育问题提供启示与借鉴,并预示教育发展的方向。研究者的“崇高理想”是对教育历史的解释能够尽可能地接近教育的史实,教育史研究应尽可能保证确有其事或实有其事,并使研究者自己深入到过去的世界中去理解教育的過去,在过往的生活环境、观念、思潮、社会结构中理解前人关于教育的想法、信仰及行动[2]。故有关过去的教育的史实是教育史研究的前提。
  历史学既有科学性,也有艺术性。如若一味强调客观性,轻视历史学与自然科学研究对象的不同,既难以彰显史学致用的功能,也不利于坚持历史研究求真的原则。[3]既然主观参与不可避免,而不同的立场又代表不同的观点、不同的利益、不同的价值观念,因此采取多元化立场研究历史,可以更全面的认识历史。
  3 无立场的操作
  3.1 充分搜集史料
  史料的掌握是历史研究的首要步骤,充足的史料掌握,可以使我们更充分的了解所研究对象的时代背景,能够更充分的与研究对象产生思想共鸣,能够更进一步了解研究对象。而无立场思维的运用则可以使我们在史料选择上范围更广阔,同时也可以使用这些史料进行互证及互相补充。无论是与原有观念相同的,亦或者与原有观念不同,甚或是有冲突的史料,皆要平等对待。同时在辨别史料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现代人的知识优势,根据已知的史实判断史料的真伪。如果文本中出现了当时历史之后的文化现象,则可以判断文本为后人伪
  造的。
  3.2 充分利用史料
  在此阶段,我们应抛弃自身原有的价值观,时刻提醒自己要以他者的观点来理解并体验古人的生命。而“人之情好以己度人,以今度古,以不肖度圣贤。”,这正是心理学中投射效应的反应。在此我们或许可以借用心理学的理论来尽量克服投射效应,因此在了解古人与古人沟通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四最”,第一、最忌讳的是一厢情愿地将自己的理解、思维方式强加于他人。要明白古人与我们处于不同时代,无论是语言方式、道德观念、社会风气等思想层面,还是经济发展、生产力等物质层面均存在差异。在此时了解古人应以行动者的角度理解古人的行为,而不是以观察者的身份对其进行分析、批判。不要以现代的“应该如何”的价值评判方式去看待过去的事实问题,导致研究过程和所得出的结论受到个人主观好恶或价值观念的影响,即不能用价值判断代替事实判断。第二、最不可取的是永远站在我是现代者,现代优于古代的角度,在一切交流交往中抱着现代优于古代的心态看待过去的历史,缺乏古今交流的平等性、互动性。[4]第三、最根本的是根据既有史料学会揣度不同研究对象的性格与心理。既要学会根据史料正面了解感受一个人的性格与心理,又要能通过其亲属、好友、对立者等多方渠道全面认识研究对象。第四、最重要的是注重个体差异,抛弃现代人对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评价,以既有的好或坏的意识去看待过往的历史,往往会产生放大效应。即以已知结果看待过程,评价古人或古事时,对于成功的人或事,往往会放大其优点;对待名声坏的人或失败的事件时,往往会放大其缺点。
  3.3 借古论今,阐述历史意义
  梁启超在其《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曾提出,“历史研究的目的在于求得真事实、予以新意义、新价值和供吾人活动之资鉴。”[5]在前两个阶段我们已经完成了“求得真事实”这个任务,而在予以新意义、新价值阶段,则应该转换立场。将古人立场与现代立场结合,运用现代立场来看历史给我们的启示,历史对现代社会的借鉴意义。而不能再继续困于“局中人”的世界,如果研究者一直处于“局中人”的立场,他就失去了“局外人”的优势,失去了从历史全局上,从整体上把握这一事件的可能。因此,在该阶段,我们应该跳出当事人的立场,来看待分析当事人的行为对现代的启示。
  4 结论
  4.1 树立整体性观点,注意到历史上的不同群体
  教育史研究要树立整体的观念,突破狭隘的教育史观。即无论是著名教育家、普通教育者、教师、校长、学生还是其他对教育有贡献的社会人士等等,都应注意到。过往的历史时空是一个复杂的、由不同利益阶层所构成的,只有在我们尽可能全面的注意到不同阶层在那个时代所发出的声音,我们才能更立体的认识过往的历史。采用微小叙事,可以帮助我们通过不同阶层、不同角度来看待历史事件,了解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真实情况,将原有被历史压抑的声音挖掘出来,还历史的本来面目。
  4.2 培养批判思维与质疑精神
  换一个角度看问题我们可能会发现与原有意识不同的一面,而采用更多观点看问题我们或许会看到一个更立体的世界。要树立无立场的思维意识,平等对待所有立场,批判地对其进行辨别,对固化思维存有反思精神,从而可以使我们以一种开放的心态看待古人与古事,能够更真实的回到过去的历史情景中,从多维度再现历史。
  4.3 用教育学意识作为历史事实的统帅
  教育史作为教育学与历史学的交叉学科,兼具教育学与历史学的特点,同时又应体现其自身的特色。教育史研究在认清历史事实的基础之上,要凸显其在教育学意义上的教育史研究的价值,故而在分析历史问题的过程中要树立教育学的立场。要运用教育学的问题意识去分析历史上发生的教育现象,从而为当今的教育发展提供启示与借鉴,也为当今的教育发展指明方向。
  参考文献
  [1]赵汀阳.论可能生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陈露茜.教育史是什么?[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8(2017-08-09).
  [3]葛风涛,李玉莉.历史研究中“价值中立”的引入及其困境[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9(05):65-70.
  [4]宋洪兵.论熊十力的“韩非学”研究——兼及“了解之同情”何以可能?[J].求是学刊.2013,40(05):14-22.
  [5]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M].上海:东方出版社,1996.
  作者简介
  陈香(1993-),女,汉,天津,河北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教育史。

《教育史研究中的立场问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教育史研究中的立场问题.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