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班子述职报告 > 内容

大学的社会评价机制:构成与完善路径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2-01 06:13:47     阅读:


  摘要:大学的社会评价机制是保证大学的社会评价活动有效进行,使其功能得以实现的构造及其运行原理。按照内部功能的差异,它可以分为运行机制、动力机制与约束机制。当前,我国大学社会评价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运行不畅、动力不足、约束乏力。完善我国大学的社会评价机制,在运行机制方面,应大力培育教育评价中介机构,加强多元社会评价主体的建设;提升现有大学社会评价机构的专业水平;完善高等教育信息公开和发布制度。在动力机制方面,要确立大学社会评价的地位,激励大学社会评价主体的积极性;给予大学社会评价机构必要的支持,特别是经费支持;加强对评价结果的有效利用。在约束机制方面,应加强评价主体的自我规范;加强法律规制与行业自律;建立健全专门的高等教育评价管理机构。
  关键词:大学;社会评价;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2)01-0053-07
  收稿日期:2011-12-20
  作者简介:余小波(1961-),男,湖南安乡人,教育学博士,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理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等方面的研究。
  
  随着社会力量的发展壮大以及大学与社会的关系日益密切,大学的社会评价活动越来越活跃。近些年快速发展起来的民间大学排行就是大学社会评价的一种重要形式。但目前大学的社会评价还存在许多问题,如评价主体专业性不强、指标体系不完善、排行缺乏可比性、信息公开不透明、评价活动缺乏必要的监管和约束,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从深层次上来看,都与大学社会评价机制的不完善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那么,大学社会评价机制的构成情况怎样?当前存在哪些主要问题?如何完善大学社会评价机制?本文拟就此作初步探索。
  一、大学社会评价机制的构成
  机制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后来,机制一词被广泛应用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指其内部组织和运行变化的规律。就一般管理系统而言,机制的构造主要包括运行机制、动力机制和约束机制。运行机制是管理机制的主体,是指系统的结构通过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得以运行并产生的功能和性能;动力机制是为管理系统运行提供动力的机制;约束机制是对管理系统行为进行修正的机制,其功能是保证管理系统正确运行以实现管理目标[1]。
  大学的社会评价活动是社会力量对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满足社会和受教育者个人需要的程度作出价值判断的活动。它具有一般管理系统的基本特性,作为一个系统,大学社会评价的功能需要由若干子系统(子机制)来合力完成。或者说,大学的社会评价机制是保证大学的社会评价活动有效进行,使其功能得以实现的构造及其运行原理,其内部构成也主要包括运行机制、动力机制与约束机制三个子机制。
  运行机制作为大学社会评价机制的主体,是其中负责运行的部分,主要包括:(1)运行主体——社会力量。它包括毕业生及家长、社会用人单位、民间组织以及媒体等,是实施大学社会评价的主要力量;(2)运行目标——评价指向。评价主体实施评价活动,或者是为满足社会大众对大学的信息需要,或者是帮助大学进行诊断和改进,它总是有所指向的,这就是大学社会评价的运行目标;(3)运行基础——信息系统。评价的基础是事实判断,要想对大学作出评价,必须要全面、准确、及时地收集大学的相关信息,这是大学社会评价运行的基础。大学社会评价的运行机制就是大学评价活动主体为实现一定的评价目标,在收集相关资料信息的基础上,依据一定规则对大学进行的价值判断。
  动力机制是为大学社会评价活动提供动力的部分,是调动与维持大学社会评价活动持续开展的力量。一般而言,大学社会评价活动的动力来自三方面:一是评价主体实施社会评价的积极程度。它不仅决定于评价主体对大学社会评价重要意义的认识以及评价主体自我发展的考虑,还受制于评价主体实施评价活动所需要的人财物等资源保障。二是社会大众对大学社会评价的关注程度。随着大学与社会关系的日益密切,普通民众对大学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这在客观上为大学的社会评价提供了存在与发展的理由。大学的社会评价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这种需求,为社会大众提供有关高等教育方面的有价值的信息,反过来又影响着这种关注的程度。三是高校对大学社会评价的参与程度。高校是大学社会评价的对象和客体,无论是基于扩大学校社会影响的考虑,还是基于诊断和改进的需要,它们对社会评价的态度及参与程度,都是大学社会评价存在与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和影响因素。
  约束机制是对大学社会评价活动进行监督与制约,使其符合评价规范和活动目标的机制。按来源的不同,大学社会评价的约束机制由两部分构成:一是自我约束,即通过建立健全评价机构的内部制度、加强评价人员自身的道德修养、实行评价主体之间的相互监督等途径来实现的约束;二是外在约束,这包括相关的法律法规、行业规范以及实施这些约束的相关机构。其中,法律法规具有规范性、权威性和强制性等特点,约束力较强;而行业规范具体明确,针对性更强。
  运行机制、动力机制与约束机制分别代表着大学社会评价机制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运行机制是主体,动力机制是引擎,约束机制是保障。“系统的构成要素和要素的机能、要素的相互联系要服从系统整体的目的和功能,在整体功能的基础上,展开各要素及其相互之间的活动,这种活动的总和形成了系统整体的有机行为”[2]。对大学的社会评价来说,运行、动力与约束三个子机制的相互配合与协调是大学社会评价活动有效运行的基础。因此,在大学的社会评价机制上,基本的目标导向就是要建立起运行机制的实施与运行、动力机制的激励与推动、约束机制的监督与制约三方面共同协调与配合的体系。
  二、现行大学社会评价机制的主要问题
  我国目前的大学社会评价之所以存在诸多问题,深层次的原因就是大学的社会评价机制不完善,影响了大学社会评价活动的进行和功能发挥。下面我们主要以大学社会评价的重要形式——民间大学排行为例,对现行大学社会评价机制的主要问题作专门分析。
  1.大学社会评价的运行不畅
  从运行主体来看,评价主体的独立性与专业性不足。“教育的社会评价的载体应当是一种具有专业性、稳定性和权威性的独立组织”[3]。但我国目前的教育评价机构多为直属于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事业单位,在人事上要接受政府的安排,经费上要依靠政府的支持,业务(评估项目)上要依靠政府的委托,因此独立性不足,真正的社会中介机构缺乏。其次,现有的教育评价机构的专业性也有待提升。教育评价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但我国现有的教育评价类中介机构“年轻、高学历的专业人员少”,“基本以聘用兼职的人员为主,队伍不稳定”[4]。
  从运行目标来看,以满足社会信息需求为主,帮助大学诊断和改进不是其直接目的。如国内比较有影响的几大高校排行榜中,武书连榜“以对社会贡献作为唯一衡量标准”;网大榜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来评价大学;校友会榜的累积性指标可以帮助民众了解大学的办学条件和已有的办学资源;中评榜从教育投入、产出和效益几个方面全方位的进行大学评价,帮助考生和家长了解不同层次的大学在教育投入、产出及效益方面的信息。从总体上来看,几大排行榜的主要目的都是为社会提供相应的需求信息,如了解大学、选择学科专业、引导学生就业等,而帮助大学自我诊断并不是排行榜的直接目的[5]。
  从运行基础来看,信息资料建设滞后。掌握真实、充分、及时的事实材料是评价的基础。目前我国的大学排行方兴未艾,但在信息收集上却存在很多困难,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高等教育信息数据库建设滞后。虽然2004年教育部正式成立了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并“建立定期采集和公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办学条件及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制度”[6],但仍存在“思想上对高等教育数据库建设重视程度不够”、“数据体系不太完整”、“数据收集、整理与运用技术有待改进”等诸多问题[7](P71-75);二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数据透明度低。这种不透明,一方面表现为高校自身的信息披露程度较低,另一方面表现为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在数据发布上有着严格的限制。

《大学的社会评价机制:构成与完善路径.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大学的社会评价机制:构成与完善路径.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