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班子述职报告 > 内容

免费师范生“怠学”现象的致因分析及其对策研究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2-02 06:08:16     阅读: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1)07-000-03
  摘要2007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在教育部直属的6所师范院校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建立相应的制度。同时,由教育部、财政部、中央编办、人事部制定的《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中规定“免费师范生一般回到生源所在地省份中小学任教。有关省级政府要统筹规划,做好接收免费师范毕业生的各项工作,确保每一位到中小学校任教的免费师范毕业生有编有岗。”在市场经济自主择业和高校普遍收费以及当前巨大的就业压力的情况下,这一政策就是给免费师范生发了“就业绿卡”,使学生有一种进入“保险箱”的感觉。从历史的经验来看,这“绿卡”会导致一部分师范生产生在校学习不认真、混日子、等待分配等一些“怠学”心理和行为现象。本文对“怠学”现象进行释义,并对免费师范生产生“怠学”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如何避免出现这样不利于培养符合现实需要的师范生的行为的对策。
  关键词免费师范生“怠学”现象
  一、“怠学”现象释义
  所谓怠学,既有懈怠之意,也有怠慢之意。“怠学”(Indolent-learning)心理最早是1955年美国心理学家凯利在其撰写的《个人建构心理学》中提出的,其大意是:人们在建构知识的时候,难免会有消极怠工、得过且过,不求甚解的倾向,这种行动表象所对应的心理状态称之为怠学心理。后来,1972年皮亚杰在《发生认知论原理》一书中提出:“怠学”心理的可塑性较大,具有摇摆性和不定型性。
  免费师范生的“怠学”现象主要表现在:学习动力不足,学习不认真;奋斗目标不明确,学习兴趣不浓;得过且过,等待分配;考试“60分万岁”心理,处于被动学习状态等一些满足于现状的表现特征。这和高校其他师范生面临就业压力而出现的学习倦怠现象有着本质的区别。
  二、研究免费师范生“怠学”现象的意义
  免费师范生政策旨在培养优秀的教师,未来的教育家。然而部分免费师范生出现的“怠学”现象不利于整体免费师范生的成长,不利于政策的实效产生。虽然这样的学生只是少数,却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怠学”也会影响他们在校期间知识和能力的获得。大学是免费师范生学习成长生活的主要场所,学生的绝大多数学习活动是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进行的,“怠学”心理可以得到很大程度的矫正。如果学习者产生了怠学心理又没得到及时调整与矫正,可能会导致厌学,最后发展成为更为严重的弃学心理,这可能会导致教育资源的浪费,影响免费师范生的培养质量。对于刚进大学校园的免费师范生来说,思想状况起伏很大,为了防止部分免费师范生厌学及弃学现象的产生,我们必须及时了解学生的怠学心理,及时发现部分学生的“怠学”现象,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本文从理论角度分析免费师范教育政策培养环节中部分学生出现的“怠学”现象问题与解决措施,为有关部门制定相应措施提供参考建议。
  三、分析免费师范生“怠学”现象的原因
  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出台是及时的、必要的,意义重大的,但政策尚处于试行阶段,部分免费师范生会出现“怠学”现象,究其原因错综复杂,但总的来说,有以下几方面:
  (一)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
  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与计划经济时代的精英教育相比,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在市场经济、自主择业的大环境中,教育的大环境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社会生活中的一些不良的思想意识及价值观和道德取向对学生的思想意识产生了消极的影响。有些学生认为,无论怎样“混”,无论学习成绩怎么好,也要去农村,这种心态以及去基层的固定思维,固定想法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从人文环境上看,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所试点的部属师范院校集中了优质的教育资源,办学实力雄厚,其培养的学生从生源到就业都要优于一般院校。这些院校里的非免费师范生毕业后可以选择留在城市工作,而且往往会得到较为满意的工作。与这些同校的非免费师范生相比,免费师范生自然也会有落差感,也会引起其心态的不平衡。一些免费师范生就产生了低人一等的自卑的心理,影响了他们进校后的情绪,削弱了他们参加各种活动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
  从地理环境上看,所试点的部属师范院校,都位于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城市,可选择与发展的机遇也较多。因此,一些免费师范生认为自己毕业后要去的工作地点是偏远地区、贫困地区,尤其是今后基层中小学还要面临办学条件差、师资短缺等窘境,与现在目睹的大城市的繁华、高水平的办学条件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于是,有一些免费师范生产生巨大落差感,挫败感,失去了斗志与激情。
  (二)学校因素的影响
  免费师范生出现“怠学”现象也与教师教育教学的质量有关。有关文献研究显示:免费师范生对教师上课质量的满意度不高,突出表现在:教师照本宣科、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枯燥、专业知识陈旧、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等等。高校目前的职称评定是以教师的科研能力为主要标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教师在教学上的投入,导致教师平时疏于备课和研究学生的学习兴趣,加上教师在理论方面钻研得比较多,讲授的内容大多理论性太强,内容深,提不起学生的兴趣。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之就业有保障,最终产生了“怠学”现象。
  另外,各个高校对政策的实施细则的制定和落实情况也是影响学生的思想状况的重要因素。据有关调查发现,学校针对师范生开展的活动太多太频繁,使学生感觉每天都在围着活动转。另外,校方在免费师范生培养中的课程设置情况以及激励机制、淘汰机制的制度安排,也会对学生起到巨大的影响,并影响到了免费师范生新生的心态。在一项对免费师范生课程满意度的调查中:免费师范生群体对学校课程规划满意度低;对免费师范生课程体系中不满意度高达一半。这些均影响到免费师范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激情与学习主动性。
  (三)学生自身方面的因素
  一是缺乏学习动机。从入学动机来看,据有关文献显示,从入学动机层面来看,一方面免费师范生政策中“免费”的因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新入学的免费师范生多数不是“为教而读”,而是“为学而读”,即不是为了成为一名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家而读免费师范,而是为了能够有上大学的机会,能够接受大学教育而读。免费师范生在校享受两免一补政策,就业有保障,产生“学习期间不愁吃住,毕业不愁找工作”的思想。很多关于免费师范生的调查也证明,免费师范生较非师范生学习积极性较低;首届免费师范生整体的不及格率要高于上届非免费师范生。另外,对于来自农村的学生来说,从比较落后的家乡来到这些繁华的都市,相对比于自己以往的生活来说,现在的生活或许才是他们在高中努力学习所希望将来能够得到的。然而现实是毕业后他们并不能走出农村,留在大城市,却仍旧要回到家乡,因此,种种无奈和不甘令他们的学习状态多少会受到影响。
  二是适应性不强。大学管理相对于高中是松散的,学生自由支配时间比较多,部分学生不能适应新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职业定向也使他们对前途没有什么更高的追求,也没有成就感,心里觉得学的再好也还是要去中小学从事教师这个职业,然而农村教师的现状并不是那么具有吸引力。而且,大学生学习上存在一定程度的惰性,部分学生会受这部分同学的影响,逐渐养成逃课的习惯,情绪低落,一直消沉,缺乏学习积极性和目标性,“怠学”现象自然产生。还有学生对自己的所学专业以后如何在中小学应用,很是迷茫,比如,心理学,学前教育等一些不适合基层社会需要的专业,从而对所学专业失去兴趣。部分学生认为毕业后会有工作保障,因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有调查显示:与非师范生对比,出现2007级免费师范生成绩呈现“优秀率下降,及格率上升”的趋势。

《免费师范生“怠学”现象的致因分析及其对策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免费师范生“怠学”现象的致因分析及其对策研究.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