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班子述职报告 > 内容

“微文化”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及其对策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09-08 06:24:42     阅读:


  摘 要:微博等各类“微”的概念和现象的相继出现,使得“微文化”这一新文化现象应运而生。随着微文化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内逐渐形成了“校园微文化”。基于对微文化特点的研究,本文首先分析了其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在此基础上详细阐述了校园微文化建设的意义及相应对策,逐步建立、完善适应微时代发展需要的高职院校校园微文化建设体系,以实现校园文化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微博;微文化
  基金项目: 2015度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校园微文化建设的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15SJB462);2015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全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导向力研究-基于立德树人新常态理论”(项目编号:2015SJB454)
  作者简介:钱铮,女,江苏理工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羊悦,男,江苏理工学院团委书记,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747(2017)13-0064-03
  自2006年美国人埃文·威廉姆斯创办微博Twitter网,到2009年新浪网在国内率先推出“新浪微博”,再到随后“微电影”“微小说”“微公益”“微支付”“微团购”和“微表情”等各类有关“微”的概念和现象纷纷登场,构成了“微文化”这一新的文化现象。[1]微文化的产生与当前数字信息技术、数字通信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及相应的硬件设备制造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其形成和发展对传统文化、校园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形成独特的“校园微文化”,对身处其中的大学生品性、价值观的形成等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充分考虑微文化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将微文化的理念和手段运用到其建设中去,已成为当前思政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挑战。
  一、微文化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
  微文化是指以微博等为新传播载体,通过信息传播与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相互影响而形成的一种微观的文化形态。从社会文化学和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它的传播具备传播主体个体化、传播内容多元化、传播方式交互化等特征[2],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个性张扬、思维活跃、独立性强的“90后”大学生的需求,有利于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同时,也从一定程度上丰富、发展、优化了传统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跃了校园文化氛围。可见,微文化对于当前校园文化建设具有积极价值。然而,随着微文化传播弊端的不断显露,如过分强调个人色彩、传播信息碎片化等,易造成大学生失去自我判断能力、价值观扭曲等问题,使得西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潮和风气蔓延,影响到整体校园文化建设。
  (一)微文化动摇传统校园文化的主体地位
  过去,大学生主要通过校报、校刊、广播和校内有线电视等传统媒体被动地接受信息,较少受到来自于校外或积极或消极思潮的干扰,相对较为独立地生活在以教师、教育管理者所主导和营造的传统校园文化氛围中。如今,微文化的出现,肯定了每一个人的价值,将传统文化、精英文化转变为由全民扮演主体的文化形式,打破了传统媒体的话语霸权,使作为草根代表的大学生群体获得了比以往更为自由的言论权。[3]就校园文化而言,大学生、教师、学校管理者等均成为微文化传播的主体,可通过微博等传播载体,以原创文字、图片、视频和表情等方式表达和传递个人的思想和价值观,成为创造微文化的主体,又由于受到网络互动性的影响,成为其受众,大大削弱了传统文化的主体性。同时,在微文化环境下,虽然大学生、教师等个体微小,但其背后所蕴藏的群体力量强大。特别是在当个体的呼声与传统校园文化相左,并得到了众多人的认同和推波助澜时,就会形成一股强大的意见流,将直接动摇传统文化的主导地位。[4]
  (二)微文化降低校园文化的主流性
  微文化的传播主题通过以微博为代表等微媒介,采用精炼的文字、生动的图片等,以“短、平、快”的速度表达属于个人生活、情感的“小我”内容,分享个人的价值观,使得微内容呈现“多元化”。一方面,大学生借助微博、微信等载体不断分享个人的观点、看法等,扩大自己的自由与权利,营造属于大学生群体自身的微文化[5];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管理者和教师希望通过微文化的载体来进一步扩大校园主流文化的影响力,加强对学生的教育管理,这就必然使得以大学生为主体的校园微文化和由教师、管理者倡导的校园主流文化之间发生抗衡与冲突等,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主流文化的影响力。此外,由于文化本身具有一定的圈层性,在以微博为代表的微表现形式中,都存在着一个由个体自己选择所形成的圈子,即“微圈子”。即使微内容“多元化”,也只有经过选择的部分内容,才能被“微圈子”里的人看到;只有“微圈子”里的人再转发,才能使该内容被转发者的“微圈子”所看到,这也将大大降低主流校园文化的传播力和影響力。[6]
  (三)微文化挑战传统校园文化的权威性
  在网络环境中,个人通过微博等发表的微内容,以“点对面”的传递方式进行传播,很可能在一瞬间就获得他人的关注,并借助网络的零障碍交流与他们进行互动,形成了一个更为广泛的交互网络。在这交互的环节中,个人的交往范围变大,能结识更多和自己有共同语言和思想的朋友,也极易形成“话语霸权”。如果这“话语霸权”与校园主流文化相符,那作为教师、学校管理者可以加以运用,进行舆论正向引导来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但是,如果该“话语霸权”与校园主流文化所导向的意见相左时,特别是在校园内爆发重大突发事件时,将有可能会形成一股强大的反意见流,不仅不利于真实、权威信息的发布和扩散,还会导致重大舆情事件的发生。
  二、高职院校校园微文化建设的意义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环节,它将促使整个高职院校的教育思想、教育管理和教育方法产生新的变革和进步,从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因此,在新形势下,将微文化融入当前的校园文化,加强高职院校校园微文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微文化”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及其对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微文化”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及其对策.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