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个人述职报告 > 内容

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路径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1-19 06:16:10     阅读:


  [收稿日期]20100323
  
  [作者简介]韩喜平(1965),男,内蒙古巴彦淖尔人, 吉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教育经济理论研究。
  
  [摘 要]新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变革是沿着放权和发展的思路展开的,六十年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成就与经验主要表现在:实现了权力结构的创新转变,学校布局由省级区域间的不均衡设置向布局结构的合理化转变,从办学理念到实践模式探索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之路,研究方法和路径的科学性和多样性等。人类进入21世纪后,担负创造和传播知识任务的高等教育的地位更为突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还面临高等教育管理理念的变革对高等教育管理实践的影响、时代的变迁、大学的使命诉求、高等教育国际化潮流冲击等新的特殊的发展环境。要使高等教育从象牙塔走向经济社会建设和个人生活的中心,在国家创新中成为重要基础和引领力量,我们至少必须以更加注重教育质量提高、在张扬技术理想的同时,弘扬人文精神、辐射和推进地方经济的发展等方面推动高等教育发展与创新。
  
  [关键词]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权力结构;研究方式
  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0)03004506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发展历程,就是在探索符合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中理顺政府、社会和学校三者的关系,从而使高等教育的发展适应并推进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发展需要的过程。
  
  一、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发展历程回顾
  
  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变革是在广阔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迁的背景之下展开的。回顾和反思新中国60年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变革的道路,我们可以看到基本上是沿着“放权”和“发展”的主题展开的。
  改革开放前,我国建立的是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中央集权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1953年5月,政务院通过的《关于修订高等学校领导关系的决定》,要求“凡中央高等教育部所颁布的有关全国高等教育的建设计划、财务计划、财务制度、人事制度、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生产实习教程,以及其他重要法规、指示或命令,全国学校均应执行。其有必须变通办理时,须经中央高等教育部或由中央高等教育部报请政务院批准”。1960年10月,中央批准了《教育部关于全国重点高等学校暂行管理办法》,指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的领导和管理,由中央教育部、中央各主管部门与地方分工负责,实行双重领导(教育部主管的学校)或三重领导(中央各业务主管部门主管的学校),上下结合,各负专责。”1971年8月,经中共中央同意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指出:多数院校由地方领导;部分院校由地方和中央部门双重领导,以地方为主;少数院校由中央部门直接领导。原部属院校下放后,在中央统一计划下,实行以“块块为主”的管理体制。
  改革开放初期,针对教育管理权限过于集中、中央政府压力过大、高等学校缺乏自主权等问题,《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是“国家及其教育管理部门要加强对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和指导”,同时“要改变政府对高等学校统得过多的管理体制,在国家统一的教育方针和计划的指导下,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加强高等学校同生产、科研和社会其他各方面的联系,使高等学校具有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积极性和能力”。随着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关于加快改革和积极发展普通高等教育的意见》中又明确提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方向是逐步实行中央与省两级管理、两级负责为主的管理体制。“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中央管理部门要简政放权,加强地方政府的管理职能,中央主要负责大政方针、宏观规划和监督检查,对地方所属高校的具体政策、制度、计划的制订和实施以及对学校的领导和管理,责任和权力均交给地方,进一步加强省、自治区、直辖市对设在本地区的国务院各部门所属高等学校的协调作用”。《中国教育改革纲要》及实施意见,逐步扩大省级政府的教育决策权和统筹权,相继出台了一些简政放权的新措施。1999年,在中共中央“共建、调整、合作、合并”方针的指导下,我国基本完成了中央与地方政府共建共管学校和部分中央院校转为地方管理的体制转轨,高等学校进行了不同形式的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通过对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发展历程的回顾,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的结论就是,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转型是大学理念与社会现实的一场博弈。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处于转变之中,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运作及其地位正在经历变革。中国的高等教育处于从政府控制向市场作用转型,从国家指令性经济向市场经济快速过渡时期。
  近年来,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政府职能转变,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进一步改革提供了机遇,同时也需要高等教育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重新思考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和路径。
  
   二、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成就与经验
  
  当我们要走向未来的时候,回顾过去的成就和经验,会帮助我们从被经验证明有效的办法中汲取力量。高等教育管理的成就与经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实现了权力结构的创新转变
  经过六十年的努力和调整,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基本完成,形成了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统筹管理为主的格局。为了顺应经济改革的走向,我国抓住国务院进行机构改革的机遇,对国务院各部门管理的高校进行了重大调整(除少数中央单位仍保留对个别高校的管理和一小部分原部委所属高校划转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实行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外),从而使这些学校由过去的为行业服务转变成为社会服务、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这样,省级政府才真正拥有了对区域内高校的统筹管理权,从而实现了高等教育权力结构的五个转变:从单一的国有化办学体制向多元化办学体制的转变;从条块分割的领导体制向两极领导体制转变;从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向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转变;从单一的投资体制向多渠道集资转变;从大锅饭、平均主义的内部管理到引入竞争机制的管理模式。
  
  2高等学校布局由省级区域间的不均衡设置向布局结构的合理化转变
  我国高等学校传统上是面向大区设置的,即在少数省市设置的高等学校具有为周边省份服务的职责。这样,计划经济时期,高等学校布局在省份之间存在着多少不一的状况,在省级区域间设置不均衡。1993年我国政府颁发《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提出“高等教育要逐步形成以中央、省两级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参与办学的新格局”;1998年,国务院机构调整时,下放了一批高等学校,面向市场经济体制及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教育优先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许多省市都把发展教育作为“强省”“强市”的重要内容。地方的热情优化了高等学校的布局结构:高等学校的设置向中小城市延伸;一些省市高等学校数量明显增多;产生了一批大学园区;发展起了一批独立学院[1](P159-161)。
  高等教育布局的合理化,使高校成了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和先导。当企业成为市场经济的独立参与者后认识到,科学和技术是发展的关键,于是企业通过不同的形式加强与大学的合作,或投资教育储备人才,或借助大学的优势,创办一批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工程研究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推动技术改造和产品的升级换代,不断增强竞争实力。如上海汽车集团在上海交大、复旦等高校投资创立了若干工程中心[2]。

《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路径.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路径.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