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个人述职报告 > 内容

基于“双导师制”的《小学语文教学法》课程改革研究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2-03 06:05:34     阅读:


  摘要:师范类专业教学法课程,实施“双导师制”课程改革,是师范教育内涵发展的需要,是师范类专业课程改革的需要,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通过双向交流平台的搭建、双向导师队伍的建立、双向课堂的创设、双向版块教学内容的实施、双向考核评价机制的建立,实现扎实的理论知识与较强的实践能力相结合的课程改革模式,有利于实现协同育人资源共享,开辟人才培养新途径,提高师范生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双导师制;小学语文教学法;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8)19-0081-03
  导师制最早起源于英国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实质上是对研究生的“个别辅导制”。“双导师制”是在“导师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指由大学校内专业教师与校外导师共同开展完成对学生的教学和培养的一种人才培养制度和方式。国内关于双导师制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对研究生、本科生的培养模式及医学类、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运用研究中。个别研究对师范类专业、高职专业人才培养进行了双导师制探索。但分析可见,“双导师制”研究停留于理论层面居多,“双导师制”在师范生培养中尤其是高职阶段的师范生培养应用比较少,研究文献反应“双导师制”更多的以管理制度或对策的形式出现在对实习生的指导中,结合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实际,对接课程改革的“双导师制”实践及研究较少。
  “课程”是优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载体。在传统“单导师制”的教学模式下,师范专业教学法课程还存在诸多问题:专业教师多而有教学实践经验的老师少,理论教学多而实践教学少,老师的讲授多而学生的训练少,即使有视频观摩、微格教学也仅是一种虚拟的课堂,学生缺少到小学观摩与参与教学的实践经历与体验,见习或实习也常常是流于形式,基地学校指导老师名存实亡。教学法课程是教师培养的载体,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要努力缩短师范生“学岗对接”的距离,使学生在入职前就对学校环境和工作对象早熟悉、早了解、早入状态,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基于“双导师制”的课程改革显然已经成为教学法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和必然趋势。
  《小学语文教学法》课程是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具有教学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合格的小学语文老师。本研究以此课程为例,以高校专任教师和小学语文教师共同创设课堂、共同实施教学、共同评价考核等内容为研究方向,从实践的视角探索、构建高校师范教育与小学教育实际相结合的贯通培养的“双导师制”,进而对教师教育课程改革进行全方位探索,为师范院校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以及人才培养提供借鉴与示范。
  1 《小学语文教学法课程》“双导师制”的改革背景
  1.1 师范教育内涵发展的需要
  新时代背景下,提高师范生人才培养质量成为师范教育内涵发展的关键。“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等表述,将师范教育改革推向纵深,师范人才培养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发展,“以工作过程為导向”理念下的“双导师制”是培养行业、用人单位所需人才,提高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1.2 师范类专业课程改革的需要
  2014年9月,《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实行高校教师和中小学教师共同指导师范生的“双导师制”。“双导师制”成为师范生培养的一个价值导向。传统的师范类专业课程教学理论与实践脱节,一般采用先讲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模式,教学实效性较差,培养的师范生到用人单位离实际需求相去较远。按照“学用结合”教学理念,“双导师制”模式中,师范生在长期与小学生的接触中,耳濡目染指导教师们的高尚师德,学习他们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智慧,有助于丰富学生职业岗位认识,坚定职业信念,提高学生岗位实践能力。
  1.3 农村小学教育对师资的需要
  通过深入农村小学开展行业调研,分析小学教师岗位能力需求,对接农村小学“复合型”教师岗位特点,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主要定位农村小学教师。通过“双导师制”实施,是搭建起师范生和小学教育的沟通桥梁,是培养师范生的小学教师角色意识,强化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践行体验,为农村输送“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合格师资的必然选择。
  2 《小学语文教学法》课程“双导师制”的改革对策
  2.1 双向交流平台的搭建
  依托师范类专业建设共同体,建立了一大批实习基地小学,聘请了一线小学语文名师成立了稳定的校外导师“名师团”,实施“双导师”实践教学。从大二第一学期, 学生进入教法课学习开始,为每一个学生确定校外导师,科学遴选、落实任务、签订协议。师范生提前进入职业领域,每周与校外导师开展一次跟师学艺活动、有效实现学岗对接。除此以外, 校外导师根据班级教学活动开展情况,不定时邀请师范生进入到小学和课堂,参加教研活动,观摩教学公开课,进行实践锻炼,接受导师实践指导。
  同时,学生结合“知岗-识岗-顶岗”三段式递进实习,通过“认知-实践-再认知-再实践”理论和实践交替式学习,循环往复,学以致用,最后进入小学全过程体验语文教学工作,内容包括听课、备课、说课、上课、评课、改作业等所有的语文教学活动,以培养学生语文教学综合能力,实现学岗零距离对接。
  2.2 双向交流课堂的创设
  改革校内理论教学,对应创设校外实践教学,在专业理论知识教学的过程中渗透实践教学,在实践训练的过程中内化理论知识。首先聚焦大学课堂抓改革。打破大学课堂一讲到底的理论教学,不断借鉴、改革、创新“情景式”、“案例式”、“活动式”等“做中学”教学模式,对接岗位能力需求,模拟真实教学情景,学生角色转换、即学即用逐步探索出一系列适合师范人才培养特色的课堂教学方法。同时,充分利用“微格课堂”,创设实践教学的微格课堂环境,加强学生在校的模拟教学训练。此外,构建双导师制的校外“实践课堂”,把大学生带入小学课堂,将课堂所学理论与小学教学实践相融合,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各种实践性问题,提升师范生语文教学实际能力。

《基于“双导师制”的《小学语文教学法》课程改革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基于“双导师制”的《小学语文教学法》课程改革研究.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