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村官述职报告 > 内容

一座城市的百年教育史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2-06 06:07:16     阅读: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无论是孩子的成长,还是城市的发展,都离不开教育的推动作用。作为一座人文底蕴丰厚的城市,山城重庆的教育史别有一番蜿蜒曲折和波澜壮阔。
  旧时儿童所受的教育同现代相比,差别极大。“六岁孩提子,从师入学堂,整容端坐席,开口诵琅琅。”几句歌谣生动展现了民国前儿童接受启蒙教育的情况。启蒙阶段的教育多由民间私塾来承担,学生入学不必经过考试,只需征得先生同意,并在孔老夫子牌位或圣像前恭立作揖。私塾尤其注重蒙童的教养教育,强调蒙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生活习惯。到清朝晚期,重庆传统教育系统十分丰富,除部分私塾,还有学宫、义学、书院等等,像美国传教士鹿依士创办的教会学校,还发展成了后来的求精中学。加上政策由闭关锁国到开放口岸,由蔑视外国到学办洋务,重庆新式学堂应运而生。众多学堂中书院最为鼎盛,全国两千余所书院中巴渝占了上百所,如小什字缙云书院、白市驿观文书院、木洞观澜书院等皆办学有序。
  旧式学堂以程朱理学为内核,让莘莘学子“养成贤才”。这些学堂里也不乏佼佼者,比如重庆家喻户晓的邹容,他便习过四书五经,后成为先进重庆青年的代表,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写下不朽宏文《革命军》。新式学堂则在课程设置上有很大区别,用外语、历史、数学等取代四书五经和八股制帖,公开承认西学的作用,打破封建文化在重庆一统天下的局面。川东兵备道黎庶昌在重庆创办第一所新式学堂——“洋务学堂”。民国《巴县志》记载:“其课程于国文外,增设科学,而以英语、数学为主科。在四川未废科举以前,此为官立学校之始。”1901年,清廷下令全国从次年改革科举考试制度。根据光绪圣旨,各省城书院均改设为大学堂,各府及直隶州改中学堂,各州县改小学堂。重庆士绅热心树人育才者,积极筹措经费、购买校产、推选学董、调查生源。随之,官立和私立初小、高小、普通中学堂、师范学堂、专科学堂、女子学校等学校体系陆续增多。现在,重庆保存得最为完美的书院要数江津聚奎书院(今聚奎中学),它比北京清华学堂建造还早,最初是“聚奎义塾”,达140多年之久。前大门楹联“知国家大事尚可为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和夫子堂楹联“是英雄铸造之地,为山川灵秀所钟”皆显豪气。另外,重庆七中也是从渝州书院、东川书院、重庆府中学堂……几番转变而来,有250多年历史。1911年杨沧白、张培爵等在其任职时发动重庆起义,该校是同盟会重庆支部所在地、重庆起义的地下指挥所。时人称之“革命胚胎之地,系原元气所存”。20世纪初重庆巴县中学(今重庆实验中学)、重庆11中、私立达育学校(今渝中区第二实验小学)也纷纷建起。
  战火硝烟中
  作为全国教育中心的重庆
  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爆发,重庆开办的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更输送了邓小平、聂荣臻等去欧洲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洗礼。江北县立中学(今江北中学)因国运所系,大力宣扬“民主与科学、爱国与进步”,写下了一页页悲壮的历史,点燃川东地区反帝爱国运动第一把火。尽管战乱连连,但重庆教育弦歌不断。
  1929年来渝的川东籍教授联合工商界人士组建重庆大学,这是重庆第一所高校,刘湘担任首任校长。四川省立教育学院(重庆第28中学内)也在炮火中诞生,大力培养英才。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我国最早的私立大学——天津南开遭战争摧残,随后北大、清华也在劫难逃。三校在日军步步威逼下搬迁入滇,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这所“民主堡垒”内大批南渡的知识分子坚持求知、著述,向国家输送了众多精英,联大精神也辐射到全国。张伯苓、蒋梦麟、梅贻琦三位校长担任校务委员会主席,前两位老教育家为支持校长负责制一元化领导,公推年轻的梅贻琦主持校务,退居二线的两位老校长则把重庆作为阵地,向当时已迁来重庆的国民政府教育部谋求对西南联大的实力支持。
  张伯苓在重庆期间选址沙坪坝,建南渝中学(今重庆三中),这可谓第一所在后方以长期抗战为信念重建的学校。因曾亲眼目睹甲午战场威海卫由战胜国日本移交给英国的场面,眼睁睁看着国帜三易,张校长悲愤填胸:“念国家积弱至此,苟不自强,奚以图存?而自强之道端在教育。”他呐喊“国不亡,有我。”众多从平津辗转来渝的优秀教师学者汇集沙坪坝津南村,这里上演了全国轰轰烈烈的教育运动:张伯苓亲自上场表演话剧,曹禺也来校指导;体育强身健体,南开规定每天下午三点半,每个学生必须到操场参加球队,以实现全面发展。南京危在旦夕之际,民国时期中国最高学府——国立中央大学接到内迁的指令。在迁校重庆的计划取得四川省政府和重庆大学的支持后,校长罗家伦在教授会上提出迁校重庆的方案。1937年9月,教育部“准迁重庆”的批复下达,学校教职工于10月上旬开始迁徙,搬迁工作得到了爱国实业家卢作孚的大力支持,最后一批学生11月中旬到达重庆。直到1945年中央大学复员委员会成立,一万多名师生才分八批陆续返回南京。今在沙坪坝仍能见到其旧址。
  不仅内迁入渝的学校,重庆本土成立的学校也不少。重庆市立中学就于此时段创办,它起源于渝州市立公办中学,后从重庆石灰市迁址沙坪坝刘家院,成为重庆当时唯一一所初高中皆俱备的市立公办完全中学。1946年,政府为收留各校留渝而无家可归的战区学生,在小龙坎、三洞等地建立重庆市立第二中学,并将原重庆市立中学更名为“重庆市立第一中学”。全校广大师生还高举“四·二一”火炬,成为重庆爱国学生运动的一面旗帜。后来重庆市立一中和二中合并发展为重庆市第一中学,其理念“学校的一切为学生的发展而存在”备受社会认可。

《一座城市的百年教育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一座城市的百年教育史.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