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村官述职报告 > 内容

六年级心理健康教育【小学六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第十一课,絮絮叨叨满是情》优质教学设计】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20-03-23 09:14:00     阅读:

六年级 第十一课 絮絮叨叨满是情 【主题说明】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独立意识越来越强,有了强烈的追求自主的欲望。当强烈的独立意识与父母充满关爱的唠叨发生冲撞时,学生往往以自己的逆反行为来表示自己长大了,有时心里明知父母的唠叨是为了自己好,也会反感,觉得父母麻烦多事,甚至和父母产生摩擦,破坏亲子关系。  理解,是改善亲子关系的第一步。通过本次辅导活动,让学生感受父母养育自己的不易,理解父母、体谅父母,正确看待父母的唠叨,共同探讨积极应对唠叨的好办法,从而改善亲子关系。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引导学生从父母的角度看待问题,从而理解父母。

2、情感目标: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到父母养育自己的不易和培养自己的良苦用心。

3、行为目标:让学生学会应对父母唠叨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到理解是改善亲子关系的第一步。

难点:让学生感受父母养育自己的不易,理解父母、体谅父母,正确看待父母的唠叨,共同探讨积极应对唠叨的好办法,从而改善亲子关系。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小调查:平时父母喜欢唠叨吗?他们经常唠叨哪些方面的事? 2、PPT课件。

学生准备:1、学生在家录制有关父母唠叨的视频。

2、白纸、红纸、记号笔。

【教学设计】 教 学 设 计 环 节 目 标 过 程 建 议 观察岛 (热身暖心) 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排去紧张情绪,创设一种开放、安全、温暖的氛围,为以下环节作铺垫。

1、教师做一个小调查:
平时父母喜欢唠叨吗? 他们经常唠叨哪些方面的事? 2、学生们畅所欲言,敞开心扉谈论父母平时喜欢唠叨的那些事。

3、师生一起观看视频(本班学生事先在家录制好的有关父母唠叨的视频)。

4、根据视频和观察岛中的图片,教师提问:你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1、学习方面:作业拖拉,不复习;
书写不认真,成绩不理想。

2、服饰方面:要名牌服装,打扮超前,不符合学生身份。

3、社交方面:外出玩耍不提前交待清楚,让父母担心。

4、卫生方面:房间脏,乱,差。

5、安全方面:行路安全,骑车安全,谨防陌生人等。

6、饮食方面:挑食,暴饮暴食。

7、娱乐方面:无节制地玩电脑,看电视等。

时间:5分钟 活动营 (体验分享) 让孩子们敞开心扉,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通过角色的转变,情景剧的表演,回忆起生活中父母所做的一幕幕感人的细节,重温那份感动,感知父母的不易。

活动一:唠叨那些事 1、 教师提问:你的父母也爱唠叨吗?他们经常会为了哪些事说你呢?当父母唠叨你的那些事时,你的心情如何? 2、谈唠叨:宣泄不满   敞开心扉,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3、 请同学们将唠叨事以及当时的心情写下来。

4、 组织小组讨论:父母为什么要唠叨? 5、 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父母是否该唠叨? 活动二:时空穿越 1、请同学们思考:穿越时空30年后,假如你是父母,出现上面的情况,你会如何教育你的孩子? 2、以小组为单位,表演情景剧:
《时空穿越》,各小组从不同的方面去表演父母的唠叨 3、各小组展示自创自编的情景剧。

4、忆真情:孩子们一起回忆父母关爱他们的点点滴滴。

教师提示语:
1、学生在讨论交流时,教师要巡视,并作适当的引导。

2、表演情景剧前,教师要求各小组按照不同方面的话题进行排练,可以用抽签的方式安排。

时间:20分钟 分享屋 (总结提升) 通过生生互动,在思维的碰撞中,搜求多种应对父母唠叨的方法,在交流、筛选的过程中获得积极应对唠叨的方法,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给学生一个交流的空间,学生不断接受到新的信息和他人的反馈,学习应对父母唠叨的最佳方法。

一、想策略:头脑风暴 探讨一下:面对父母的唠叨,如何积极应对? 教师:大家各想各的主意,来一个头脑风暴,每组请一位同学快速记录在白纸上,然后在许多主意中挑选出最好的几条,用记号笔写在红色的纸上。

二、说方法:积极应对 1、.把各小组“头脑风暴”碰撞出来的好点子都贴在黑板上。

2、.相互交流,勾出好的点子。

3、根据大家认同的方法进行简单的归纳。

教师提升总结:
正确面对父母唠叨的方法:
1、虚心接受父母的教诲,主动承认自己的错误。

2、站在父母的角度看问题并主动与他们沟通。

3、可以为他们揉揉肩,端杯水或帮忙做点事,让父母的心情好起来。

4、谈话沟通——多和父母沟通,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他们,并注意自己的方式。

5、 实践证明——用行动向他们证明自己是可以被信任的。

6、书面交流——可以给父母写留言条、写信,把不好意思当面跟父母讲的话写下来。

拓展园 (拓展延伸) 在孩子们都比较熟悉的歌曲中结束本课,借助音乐的感染力触动学生的心灵,在爱的氛围中达到情感的共鸣与升华,让学生意犹未尽。

三、教师总结:正确面对父母唠叨的方法。

1、 播放歌曲《父亲》、《鲁冰花》。

2、 在音乐声中,让每位学生给父母写一封信,信中谈谈父母为自己付出了哪些,对父母的良苦用心表示感谢,同时也把自己的心声告诉他们。

3、 教师总结: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再大也仍旧是孩子,我们就像父母心中的风筝,永远让他们牵挂。很多人长大以后对父母曾令人心烦的唠叨又有了这样的感受:
 唠叨是浓浓的关爱;

  唠叨是温暖的呵护;

  唠叨是母爱的重叠;

  唠叨是亲情的附加。

4、 回家后把信带给父母看。

1、教师提示语:我们在生活中有时听不进父母的唠叨,有自己的想法,这很正常,说明我们在成长。如果父母的唠叨让你感到心烦了,受不了,记得用上今天学到的好方法! 2、教师可以联系家长,请他们也给自己的孩子写一封信。

时间:5分钟 【活动反馈】 1、 学生是否掌握了应对父母唠叨的方法。

2、 家长和孩子看完信后的感受。

3、 亲子关系是否有所改善 【练习题】 1、父母为什么会对你唠叨? 2、面对父母的唠叨,你有哪些应对方法? 【教学参考素材】 盘点父母喜欢唠叨的十大原因 在教育孩子上,如果家长唠叨多了,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不能解决孩子的实际问题。当然,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唠叨 是一种关心,也是父母“爱之切,恨之深”的表现,如果没有爱的关系,绝少出现唠叨的。非常有意思的是,许多喜欢唠叨的人,很少能主动发现自己是唠叨的人!不仅如此,很可能还感觉自己说的不多。所以,如果家长自己都不能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也就没有改变的可能。想验证自己是否是一个唠叨的人,方法上也很简单,去买一个录音笔或摄像机,让孩子或其他家人偷录,自己找时间听听或看看,立马就能得到答案。既然唠叨那么招人反感,都是什么原因导致父母唠叨?   第一,唠叨是一种畸形的“爱”。

  许多父母为了自己孩子,可以说是“鞠躬尽瘁”,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他们心甘情愿为孩子吃苦受累,可惜唠叨只是费力不讨好的方法。另外,幼小孩子由于认知问题,很难理解家长的关心。所以,家长遇到孩子的问题,与其不停地唠叨,远不如用事实和行动来说服和教育孩子,反而效果会更好。

  第二,过度关爱,和孩子的生长速度不匹配。

  在孩子小的时候,由于他们什么都不会,父母对孩子事无巨细的照顾,哪怕是不停地嘱咐也是应该的。但当孩子逐渐长大,他们不再是“小不点”了,此时再对孩子已掌握的能力或他们想尝试的行为,家长不厌其烦地“说教”,孩子必然不愿意听。所以,家长该放手时要放手,千万别唠叨。

  第三,家长缺乏安全感,或是一个自卑和不自信的人。

  如果父母是这样的人,其生活的满意度必然较低,他们为了自己的社会价值,往往会借助品牌物质和炫耀孩子,以获得他人的关注和赞许。于是,这些父母会要求孩子做到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而孩子难于完成时,就开始无休止的评论、比较,甚至是抱怨、诉苦,以期孩子能够“达标”。

第四,父母会唠叨,重要原因之一是亲子关系不佳。

  人与人关系疏远的重要标志,就是“无话可说”或不愿应对,于是就出现了一方高举“免战牌”,一方是“宜将剩勇追穷寇”,可这样的做法将进一步加深相互距离感。所以,与其说那么多“心里话”孩子不听,还不如想想孩子为什么会这样,或自己是否带有强烈的负面情绪?   第五,父母无法解决孩子的问题,不知不觉中唠叨越来越多。

  每当孩子出现某些问题,家长既没有原则和界限,又舍不得按照事先约定惩罚孩子,或完全“不知道”应该如何去解决,只好学习祥林嫂,不停的唠叨了。一般孩子对最初几次的唠叨,还是能听进去一部分的,家长就感觉“管用”会延续使用,可这无疑是饮鸩止渴。

  第六,唠叨是父母有太多的惯性思维,没有耐心倾听孩子说话。

  每当孩子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家长总是按照成人的处事原则来判断孩子的对错,完全忽视孩子的发展特点。所以,只看结果的做法,不仅会用自己的话打断孩子的话,还认为孩子是“狡辩”。这直接导致父母失去信任,并使孩子自尊心遭到伤害,严重的会自我封闭,不再和家长说任何事情!   第七,父母对孩子的控制欲望太强。

  不能否认,很多父母也真为孩子付出了一切,不管是时间、金钱和精力上。但父母这些做法的前提,是孩子要听自己的“话”,如果孩子幼小没有反抗力量而不吭声,父母就感觉自己没有威望,于是就不停的“苦口婆心”。当面对青春期反叛的孩子时,孩子的对立就让家长不停“诉苦”,变成了一个“怨妇”!   第八,父母的唠叨,往往是家长有过高的期望。

  不少家长在孩子身上寄托了自己的所有希望,只关心孩子的成绩和期望考入名校,并作为教育“成功”标志。当孩子成绩不理想,或没有按照自己期待的步骤去做,父母就忽视孩子丰富的感情世界,指望通过督促来促进孩子。其实,这种无情和过度强化的教育方式,反而给孩子带来巨大压力。

第九,父母的唠叨,往往出于家长对孩子什么都想了解。

  现在许多父母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属物,也生怕孩子走上歧路,于是事无巨细地想知道孩子日常的一切。如果孩子不愿说,父母就会不停的唠叨追问。可问题是,幼小的孩子难于记住当天所发生的一切,而童年期以后的孩子,假设没有良好亲子关系,他们甚至连露脸的事都不愿说。

  第十,唠叨的出现,是交谈双方的兴趣点不一致。

  不少家长在和孩子交流过程中,往往是从成人的角度来说,比如关注孩子的成绩、人品、健康等,而这些对孩子都不是最重要的东西。若加上父母更看中结果而忽视过程,就使亲子交流缺乏共同的语言。所以,家长经常会插孩子的话,孩子由于思维被打断很难恢复,交谈直接变成了父母的唠叨。

  其实,父母的唠叨都是一种负面情绪,也是一种焦虑的表现。从理论上说,适度的焦虑是比较好的现象,促使人们改变。只是当父母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而变得唠叨时,要想一想弱小的孩子,他们是否能承受你的负面情绪宣泄?所以,父母要尽可能随时观察孩子的情绪,当孩子负面情绪已经累积时,就不要再絮叨了,因为此时你说的话,孩子已经听不进去了。

十二招让父母变得不再唠叨   第一招,父母要尊重、认同、接纳孩子,然后在真诚和热情的基础上积极关注孩子。

  其实,这已不单是解决唠叨的问题了,而是整个儿童教育的核心。比如,如果父母能接纳孩子,哪怕是孩子不足的地方,就不会采取打击孩子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样,能积极关注孩子的父母,就能及时发现问题,甚至在事情发生以前,就做好预防工作,防患于未然。

  第二招,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唠叨的“天敌”。

  俗语说“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这就说明当交流双方有良好的关系,再多的话也不会感觉啰嗦。所以,在亲子关系良好的家庭,就算父母属于多话的人,在孩子出现问题后无比的“碎道”,由于所说的话都是尊重孩子的,孩子也不会感觉到难听和反感,就愿意听家长唠叨了。

  第三招,父母要善于放稳心态,在生活中自己要学会减压。

  唠叨的根源是在于父母的焦虑,虽然适度的焦虑对人是有好处的,但不能在自己生活中的压力和不得志,转嫁到孩子身上。孩子终归是孩子,要允许他们犯错和给予改过的机会,过高的期望与浮燥的情绪都不足取。另外,情绪轻松的父母,会使孩子降低“防御”心理,显得比较听话。

  第四招,父母要注意说话语调,要低声和悦地说,不要带有抱怨情绪。

  孩子判断父母的情绪,除了看表情和神态以外,主要靠说话的语调。当孩子接收到悦耳的话语,先感受到的是舒服,他们不会先采取“自我保护”的方式,就算家长话多孩子也不会感觉唠叨,也能按照家长所说的去做。所以,对孩子使用亲切的语言,远比采取命令、喝斥要好。

第五招,对认字的孩子,父母要学会留字条。

  如果家长事无巨细,都对孩子反复强调和叮嘱,不仅使孩子听到后面就忘记前面,同时也因为话太多都没有讲到点子上,孩子也不知道到底那个是重点,结果会适得其反。所以,对一些孩子真不容易记住的事情,与其不停地用嘴说,还不如动用“烂笔头”,给孩子写一个备忘的纸条,放到孩子容易看到的地方。

  第六招,父母要给孩子独处的时间,别没事找事地找孩子说话。

  对于孩子学习来说,他们最需要的是学会思考,以及做事认真和耐心。可实际情况是,许多父母借着“关心”孩子,不停地对孩子问寒问暖,这就等于不断打扰孩子的注意力或影响思考。所以,在孩子学习时,父母不能因为过分关注分数,就不停地唠叨让孩子倍感压力。

  第七招,当父母发现自己唠叨,可以强制自己采取分时说话方法。

  也就是说,当自己有情绪而不停地说,容易变成情绪发泄,这对解决孩子的问题是于事无补的。所以,家长就暗中计时,说到1分钟就不再说了,把其他要说的话“咽”下去,告诉孩子他们现在有说话的权利,这不仅能调整自己的情绪,也给孩子留下辩解的时间。如果孩子不说,那也一定要等超过自己说的时间后,才能接着说。

  第八招,父母要抛弃想当然的思维模式,学会倾听。

  人的交流都是一个说一个听,两个都说是吵架,两个都不说是顶牛。让孩子多说一点,家长必然要少说,这不仅对判断孩子的实际情况和了解真实想法大有帮助,也对最后问题的解决,提供有效的方法。所以,家长要静下心来,让孩子把话说完,有不同的意见也不要着急打断和进行指责。

  第九招,父母要教会孩子学会回应。

  唠叨,从形式上看,正是因为对方没有回应,说话人为了避免过早结束而不得已采取的方法。所以,家长从孩子婴幼儿阶段,对他们的要求要有及时的响应,并根据要求是否合理进行说明。这样示范以后,孩子自然知道,父母说对时就要明确表示认可,对父母不正确的要明确表示不同意,并说明理由。父母得到回应,也就不会再唠叨了。

第十招,父母说话前,最好先打好腹稿,每次只重点说一个问题。

  唠叨在表现上就是说车轱辘话,这就是其思维混乱、没有重点。长此以往,孩子也会分不清轻重缓急,还将直接影响到正常的学习。所以,父母不要指望孩子能一次改掉多个问题,他们每次能保证一个就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了。同时,孩子在行动上自然会有轻重缓急。

  第十一招,父母要学会放权,敢于放手,孩子的问题没有那么可怕的。

  父母的唠叨,虽然说是畸形的“爱”,但出发点也是希望孩子好的。如果父母从小敢于撒手,孩子早一点摔跤、犯错误就比他们长大以后再出类似情况要好。当孩子获得大量的直接经验以后,也许家长就会发现,孩子根本就不给你唠叨的机会了,因为他们已经学会自我控制和情绪管理了。

第十二招,父母要说孩子听得懂的话。

  孩子的语言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他们无法按照成人的对话方式进行交谈。若父母经常说一些孩子听不懂的词语或句式,那你的真实意图很可能被孩子误解,这直接导致问题不能解决。比如,父母带有强烈假设性的提问,会使孩子感到被审问,哪怕没有几句话,孩子依然感到父母在唠叨和不信任自己。

  其实,家长想避免唠叨,核心就是“推己及人,将心比心”。教育孩子要走进孩子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内心真实需求,在有界限的基础上择机而教。所以,与其不厌其烦的絮叨,不如多理解和认同孩子,给他们一些成长的空间,该放手时要放手,该住口的就住口。只要孩子能科学地进行散养,他们一定能茁壮成长的,且一定会超出你的预期! 【心理学背景知识】 国内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研究 国内学者大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涉足父母教养方式这一研究领域。起初的研究较为零散, 取向较为单一, 或从儿童性格入手, 或从儿童心理卫生入手, 探求有利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家庭教育形式。但其中也不乏颇具远见的学者, 他们探究父母教养方式的类型, 并从父母文化素养、职业等角度分析了家长教养态度的成因。进入90年代, 随着国际交流的快速发展, 发展心理学领域的一些新流派、新理论、新研究模式日渐为我国学者了解和接受。在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 他们逐渐将新思路、新信息运用到父母教养的研究中, 使我们的研究既紧跟这一领域的发展趋势, 又很快深入到教养方式的影响因素层面, 国内关于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呈现一片繁荣景象。80年代, 研究者多从单纯类型论的角度来界定父母教养方式, 如关颖将家庭教养方式归纳为娇纵溺爱型、启发引导型、放任自流型、因材施教型、简单粗暴型等。90 年代, 研究者对教养 式的分析出现新的变化, 开始从教养方式的情感维度和行为控制维度来分析教养方式。如从“接受——拒绝”和“宽容——严厉”两个维度划分母亲的教养方式, 从“肯定——否定”维度划分父亲的教养方式。刘金花把父母教养方式分为: 拒绝型、严厉型、溺爱型、期待型、矛盾型、分歧型; 陶沙等又把父母教养方式分为七类: 溺爱、忽视、专制、民主、惩 罚、成就要求和教育的不一致等。

近年来, 随着我国儿童青少年 理障碍发生率逐年上升, 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 研究日益受到关注。因此, 国内的研究者开始把父母教养方式作为一个重要影响因子引入到这项研究中来。我国国内的学者对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心理诸方面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研究。研究表明: 父母的教养方式在儿童青少年的学校社会适应及学业成绩、归因方式等方面均有着重要的影响, 儿童青少年的人格偏离、高焦虑和神经质等方面的特点与父母教养方式呈 显著相关。岳冬梅等人( 1993) 对神经症病人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发现, 神经症病人的父母对他们的教养方式可以分为三种主要的类型: 即冷漠型、严厉型、过分保护型。在这样的父母教养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们, 其人格特征和人际关系方面都存在较多的问题。当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时, 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适应障碍甚至神经症性反应。钱铭怡、肖广兰 ( 1998) 通过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自我效能、自尊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发现, 父母养育方 式, 尤其是不良的方式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影响。自我效能和自尊可能是父母养育方式影响子女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中介因素。当父母对子女给予更多关心、温暖与理解时, 有助于子女形成较高水平的自尊及具有较高自我效能感, 而这有助于更好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和心境, 减少面对困难挫折时的躯体化倾向、神经症性及精神病性反应等。相反, 负性的养育方式则不利于个体自尊自我效能感的形成。李柞山( 2001) 对初中生心理健康与父母 教养方式的研究发现, 在对子女的教养方式上, 不管是父亲还是母亲对男孩的消极教养方式更多, 主要表现在父亲倾向于惩罚、严厉,母亲倾向于过干涉、过保护。父母对子女采取消极的 教养方式将会导致子女的焦虑增加, 母亲积极的教养方式将会使学生的焦虑减少。初中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在父母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 母亲的过干涉、过保护、拒绝否认等因素上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陈晓燕( 2003) 对昆明市 2 246 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发现: 父母管教方式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显著影响。民主、严格、宽松的管教方式更容易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 溺爱型的管教方式更容易导致孩子偏执情绪的出现; 放任型的管教方式对孩子精神病性问题的出现有很大的影响; 强制型的管教方式容易导致孩子多种不良心理问题的出现。

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的心理健康、焦虑、抑郁、自尊、社会化、人格发展、问题行为的 产生以及道德行为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这种影响在个体的各个成长阶段都会有所体现。

参考文献:
1、彭聃玲. 普通心理学[J]. 修订版)[H],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2004. 2、彭文涛. (2008). 父母教养方式研究概述. 阴山学刊, 21(1): 70-74

《六年级心理健康教育【小学六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第十一课,絮絮叨叨满是情》优质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六年级心理健康教育【小学六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第十一课,絮絮叨叨满是情》优质教学设计】.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