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其他述职报告 > 内容

德国城镇化进程中的教育模式演变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2-05 06:09:57     阅读:


  摘 要:在18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期的德国城镇化进程中,随着产业的转型与发展、人口的流动及政治结构的变化,德国的教育模式也经历了深刻而又广泛的变化,这主要体现在教育世俗化与教育普及、中等学校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双元制职业教育的雏形初现以及高等教育的改革等多个方面,在此过程中,产业结构变化、技术进步、国家权力的扩张以及社会问题的产生和传播对教育模式的变迁影响巨大。教育模式的变迁也对德国的城镇化和工业化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一方面,通过培养各级各类高素质的人才,德国教育为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提供了大量高水平的劳动力,推动了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另一方面,通过教育系统对社会结构的影响和塑造,德国城镇化进程高速推进的阶段较少受到社会革命等動荡的干扰,从而进展较为顺利。
  关键词:城镇化进程;教育模式演变;德国;中国
  作者简介:李俊,男,同济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政策、比较职业技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7)28-0029-07
  城镇化是一个国家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城镇化的过程则伴随着产业发展与社会转型,在此过程中,教育模式的变迁也至关重要,一方面,城镇化进程中的人口流动和产业发展会推动教育模式调整与改变;另一方面,教育模式演变也会通过不同类型层次的人才培养影响城镇化进程。每个国家的城镇化进程与教育模式的演进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德国职业教育今日的声誉和影响,与其在影响德国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密切相关。本文试图分析和探究,在德国城镇化进程中的教育模式演变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从中归纳和概况对于我国城镇化与教育发展改革的启示。
  一、德国城镇化的主要阶段与特征
  德国城镇化的历史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840年之前,是德国城镇化兴起的准备阶段,在此期间农村人口远超城市人口,农业产值占绝对优势;1840年至1871年德国统一,是德国城市的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工业革命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明显,大量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1871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是德国城镇化极大繁荣和迅速发展时期。[1]由此看来,整个19世纪至20世纪初,是德国城镇化发展的至关重要的时期。19世纪初期,德意志地区(不含瑞士和奥地利)住在农村的人口占全部人口的3/4,而到了19世纪末期,这个比例刚好倒过来。[2]
  德国的城镇化与工业化进程有着紧密的联系,在这个过程中德国社会也经历着全面而又深刻的变化,这些经济、技术、社会及政治层面的变化是德国城镇化和工业化不可分割的部分,也是分析城镇化与教育模式变迁之间互动关系应当充分考虑的影响因素。概括来说,德国城镇化过程中有以下一些重要的社会变化值得关注。
  1.产业的转型与发展。在19世纪以及20世纪初期,德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农业和小手工业的雇佣人数大幅减少,而纺织业、煤炭产业和钢铁工业等工业部门的企业和雇佣人数则大幅增加。纺织业在19世纪下半叶的较短时间内从家庭散工集中到大企业,雇佣人数大幅增加,且机械化程度也稳步提高;煤炭产量在19世纪中叶到1910年代的几十年间增长数倍,矿工人数大幅提高;此外,钢铁产业、机器制造业、化学工业和电力产业等工业部门的规模也显著提高。[3]产业结构的变化带来了德国社会职业结构的变化,专业分工日趋明显,这自然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人们需要在新的环境及场所工作,如何通过教育培训等方式来使人们适应这些变化,成为满足新的产业及岗位要求的劳动者,对于社会机构尤其是教育构成了挑战。[3]
  2.社会稳定与治理。城镇化和工业化带来了德国社会结构的剧烈变化,新的产业逐渐壮大和深化,大量产业工人的出现,这在之前的德国社会是从来没有的,由此带来许多新的社会问题,并对当时的社会稳定和治理构成了一定的挑战,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将工人阶级的年轻人整合进入主流社会之中,而不至于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当时所谓的“工人问题”(Arbeiterfrage)的核心在于,工人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长时间的工作,且承受巨大的工作负荷与压力,他们工作之余的闲暇时间非常有限,在法国革命及当时的社会思潮的影响下,希望通过革命等途径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带来了显著的影响,工人能否以及如何在社会及政治意义上容纳和整合到社会中成为了一个极其重要的社会问题。[4]
  3.政治结构的转变。城镇化和工业化改变了原有的政治结构,部分传统的容克地主开始投资工业,参与银行事业,逐渐变得资产阶级化,原来属于市民社会中间层的小手工业者逐渐加入到工人队伍,与大量涌入城市的农村劳动力和城市中下层人口一起逐渐无产阶级化,职员阶层开始出现,新兴城市资产阶级则逐渐获得城市自治权,这些一起推动德国的政治制度也逐渐改革。[1]
  二、城镇化进程中的教育模式演变分析
  如前所述,德国城镇化进程的关键时期在于19世纪初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一百多年间。因此,笔者接下来将重点介绍分析这段历史时期德国教育模式的演变与发展。
  (一)教育的世俗化、教育义务与普及
  早在1763年,普鲁士的腓特烈二世即发布诏令,规定普鲁士的儿童应在5至13或14岁之间进入学校学习,学习有关基督教的基本知识以及阅读和写作。[5]
  在19世纪上半叶,洪堡的教育改革对以普鲁士为首的德意志地区的教育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809年,洪堡被任命为普鲁士内政部教育大臣后,开始推进教育改革,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加强世俗国家对教育事业的控制和管理;建立国家考试制度;严格教师的录用及发展师范教育。[6]
  教育世俗化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之一,是于1849年在法兰克福召开的国民议会上通过的德意志联邦的《德意志帝国宪法》,该宪法特别规定了公民基本权利,并宣布了宗教信仰自由和高等学校教学自由,宣布教育由国家管理,只有宗教和教士教育除外。[3]

《德国城镇化进程中的教育模式演变及其对中国的启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德国城镇化进程中的教育模式演变及其对中国的启示.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