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转正述职报告 > 内容

家庭教育视域下青少年品德发展研究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09-18 06:13:29     阅读:


  摘 要 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接受教育的起点,青少年期是个体从童年走向成年的重要过渡时期,个体的品德发展在这一时期至关重要,其品德发展关乎到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的稳定,更关乎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近年来,青少年的问题行为层出不穷,不论是内化问题,还是外化问题都对青少年个体及其家庭、乃至社会造成负面的影响。本文主要探讨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品德发展的意义,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对促进青少年良好品德的形成,推动我国儿童友好型城市的建设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关键词 家庭教育 青少年 品德发展 家庭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1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品德发展的意义
  1.1有利于推动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
  近年来,我国开始关注儿童友好型城市的建设。构建儿童友好型城市不仅仅是一个城市设计问题,它倡导的是在城市制度结构、专业共识、社会实践、公共事务中都将儿童福祉作为中心。换句话说就是让城市的公平和公共主流价值观重新回归到儿童。目前,各国已有许多城市加入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的行动,有400多个城市获得了联合国授予的儿童友好型城市的认证。笔者通过分析已经获得认证的国家,发现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离不开家庭、社会(区)和学校的配合,甚至家庭的作用更为突出。其中,家庭教育是联系社会(区)、学校的重要纽带,对推动儿童友好型城市的建设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班杜拉认为儿童通过观察他们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而学得社会行为,这些观察以心理表象或其他符号表征的形式存储在大脑中,来帮助他们模仿行为。家庭教育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相处时间最长的便是父母。因此,父母的言行举止会被孩子所模仿。在社会认知理论中的交互决定观认为个体、环境和行为相互影响,行为和环境都是可以被改变的。由此可见,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通过聆听孩子的声音,从孩子的视野出发,更容易影响孩子的行为,改变社会(区)的环境,从而推动儿童友好型城市的建设。
  1.2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发挥家庭教育的“红细胞”作用,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家庭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职业教育,它靠的是言传身教来拨动心灵琴弦,在日常生活中中培养青少年的价值观。心理学家班杜拉在社会学习理论中提到,青少年期的大多数个体已经完全接受了父母的价值观和准则。父母的身体力行,能够让青少年从小懂得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什么是责任,什么是付出。青少年在耳濡目染中逐步增强了价值认同,实现了道德传承,确保自己在学习、生活中能够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向前走。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通过对青少年的自我发展研究表明:每个人都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来看待世界,这种知觉构成个人的现象场,它包括有意识的知觉和无意识的知觉。早期自我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对父母评价的感知。父母的赞同和支持被作为新的经验纳入自我感。如果父母不尊重儿童,儿童会拒绝接受来自父母的教育。当家庭教育出现了裂痕,学校教育又鞭长莫及时,青少年的品德发展势必出现问题,从而导致青少年问题行为的产生,诸如焦虑、抑郁、自杀等内化问题以及校园霸凌等外化问题层出不穷。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对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3有利于提升青少年的公共参与度
  我国公民的公共参与,就是有序参与公共事务、承担社会责任,积极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笔者认为,青少年参与社会活动是培养其品德的重要途径,通过参与社会活动,可以增强青少年的公德意识和参与能力,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美国当代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尤尼斯,主要研究青少年的社会性与道德发展和教育。从1990年开始,他和他的学生考察了参加社区服务和其他各种实践活动对青少年公民政治意识和道德发展的影响。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表明,社会参与活动对青少年道德发展有持久影响,参与社会活动是道德培养和发展的根本途径。科尔伯格在对儿童的道德发展研究过程中发现,道德的发展源于个体的社会实践活动,源于主体和社会道德情景的相互作用。家庭教育是未成年人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的重要桥梁,未成年人正是通过接受父母的关于社会公共生活的认知,从而确定其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程度。简单来说,父母对于社会公共事务的参与度会直接影响到其子女对社会公共生活的参与度和体验感,进而影响其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
  2家庭教育在青少年品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家庭教育观念淡薄
  良好的家庭观念是青少年品德发展的前提基础。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家庭教育观念的淡薄导致教学过程受阻、教学效果不佳等现象。家庭教育观念淡薄主要表现在主客观方面。主观上,家长忽视家庭教育、缺乏对子女教育。部分家长认为子女成长是顺其自然的事情,格外关注子女的物质生活条件,尽可能满足孩子在吃穿住行方面的需求,而对于其他问题则避而不见。客观上,部分家长迫于生活压力,无力教育子女。在农村,父母迫于生活压力进城务工,而留守儿童与老人居住。父母长期不在身边,老人在教育子女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使得家庭教育缺失现象十分严重,在农村留守儿童现象尤其明显。在城市,父母的工作节奏较快,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问题,在升学压力下,对其品德发展更是搁置一旁。不论是客观环境的影响,还是主观上的不重视,都不利于青少年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2.2家庭教育方式单一
  家庭教育方式单一也是影响青少年品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前,家长对于青少年的教育方式主要以物质激励为主,同时存在体罚、训斥和打骂的现象。一方面,家长在对青少年进行教育时容易忽视其品德的培育,表现为片面地重视学业成绩,而且大多采取物质激励法。例如,在子女考试名次较高时,或完成某项学习任务时,均以物质作为奖励。久而久之,青少年在物质财富的驱使下,会形成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消费观,沦为物质上的巨人、思想上的矮子,也给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育教学带来负面效果。除此之外,部分家长还习惯性地对青少年进行体罚、训斥和打骂。长期以来,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棍棒教育被认为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教育方法,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达到提高青少年学习成绩的效果。但是,品德的发展恰恰不是由客观的分数去衡量的,而是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通过家长在生活中的引导、教师在课堂中的辨析,最终由个体的行为表现出其思想品德的發展状况。由此可见,饮鸩止渴式的棍棒教育并不可行,对青少年的品德发展更是百害而无一理。它会使得家长与孩子间的沟通缺失,进而导致青少年的品德发展问题频发。

《家庭教育视域下青少年品德发展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家庭教育视域下青少年品德发展研究.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