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实用范文 >  领导讲话 > 内容

迁建转型背景下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探析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09-08 06:25:17     阅读:


  摘要:校园文化不仅是一所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更是学校内聚外合、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源泉和动力。随着2008年后独立学院的一波校区外迁热,如何推进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已成为摆在独立学院面前的紧迫课题。本文结合浙江省独立学院异地迁建后的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从实证的角度阐述了独立学院迁建转型的背景,迁建后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困境及应对措施。
  关键词:迁建转型;独立学院;校园文化
  一、独立学院迁建转型的背景介绍
  独立学院是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高等教育积极探索和创新的一种新型本科教育形式,至今已走过了十余年的发展历程。截至2015年5月21日,全国共有独立学院275所,其中浙江省22所。由于独立学院在發展的过程中暴露出种种问题,如办学行为不规范、运行机制不顺畅、办学质量不高、产权关系不清晰等。在此背景下,教育部在2008年颁布了26号令《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要求申请筹设的独立学院必须包括不少于500亩的校园占地面积,同时要求独立学院在5年内(也即2013年4月1日之前)完成规范设置工作。
  《办法》出台之初,部分独立学院呈观望状态:虽然未达到规范设置的要求(尤其是校区面积),但仍是打着擦边球继续原址办学。随着规范验收的期限接近,加上城市的快速发展,母体高校周边地区的征地和拆迁费用居高不下,很多校区面积不达标的独立学院纷纷想尽办法,重新选址异地迁建。以浙江省为例,为降低建设成本,很多独立学院选择远离母体,迁建在周边县城里。如2010年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从杭州市区整体搬迁至海宁,2013年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从临安整体搬迁至绍兴诸暨,同年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从杭州之江逐步搬迁至绍兴柯桥,2014年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从杭州市区逐步搬迁至桐庐等等。26号令规范设置后引起的新一轮异地迁建,不仅给独立学院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更是对独立学院的一次重新洗牌,对院校今后的生存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无处不在的总体办学氛围,看似无形,但却影响巨大。它不仅是一所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更是学校内聚外合、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如何推进异地迁建后的校园文化建设,已成为近几年独立学院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迁建转型过程中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困境
  浙江省作为较早探索独立学院办学模式的省份,由于先发优势和发达的经济,办学水平和办学规模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以2015年为例,浙江省独立学院招生和在校生人数分别为4.32万人和17.41万人,占到了全省普通本科高校招生数和在校生数的28.27%和29.02%。近几年,浙江省不断推进独立学院规范设置,强化独立学院内涵发展,近一半的院校为达到规范要求选择了异地迁建。经过几年的发展,这些独立学院在新校区探索了特有的校园文化建设,但与此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局限和问题。
  1.底子薄弱,校园文化底蕴不深
  独立学院最早诞生于1999年(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到目前仅走过了十八年的发展历程。由于建院时间短,长期与母体学校同址办学,很多独立学院在发展的过程中,往往被定位为母体学校的二级学院,学院的管理模式、培养方案、校园文化均移植或照搬照抄母体学校,对母体的依赖度高。独立学院真正独立或慢慢形成自有的规章制度也是从拥有独立的校区开始,而这基本上是在2008年教育部《办法》出台之后。
  校园文化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它须植根于自身的土壤,经过历史的洗礼,文化的积累,才能不断发展成熟,为广大师生所共同认可。独立学院本身建院时间短,在文化积淀方面存在着先天不足。一些院校在新校区的建设过程中,更是一味追求新,或者直接模仿母体学校,套用母体学校的校训、校歌、景观命名、建筑风格等。由于缺少了鲜明的特色和深厚的人文底蕴,新校区的校园文化很难引起师生的共鸣,进而导致师生对文化的归属感不强。
  2.校区孤立,校园文化传承断层
  校园文化的传承、连接和生长需要有一个过程。有别于上世纪90年代的高校校区合并、校区外迁,此次迁建的独立学院很少位于大学城或高教园区,往往是一个县里仅有的一两所高校。由于地方政府重视程度及财政支持的力度不同,各个独立学院新建校区之间的硬件投入差别较大,有的学校是交钥匙工程(如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有的学校则属于边建设边使用状态(如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而前期资金投入的多少,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校园文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迁建初期,因为远离大学城,远离母体高校,加上时间紧、资金压力大,独立学院新校区普遍存在着图书馆资源相对较少、实践基地缺乏、文化活动场地及设施等需要逐步配套和完善等问题。由于体会不到大学校区文化环境的优越感,新校区的学生极易产生失落感。
  新校区孤立和偏远的另一个后果则是教职员工、校友、老校区学生和知名学者往返不方便,而这无形中增加了对外交流及各类讲座的成本。前沿的专家讲座、学术报告会、社会实践、科技活动和文体竞赛作为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一旦缺失,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言传身教、文化传承就会逐渐断层。
  3.内容单一,校园文化缺乏体系
  在迁建的头几年,新校区的周边配套设施不完善,不安定因素较多,“安全稳定”成了迁建时期的首要大事。与此同时,由于大部分教职员工居住在市区或老校区附近,常驻新校区的以行政人员和基层辅导员为主,一些院校把校园文化建设简单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或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从而导致校园文化建设缺少统一规划和全盘考虑。
  体系的缺乏带来的直接影响是教学科研与校园文化建设不能有机融合,两条线各行其是,大量的专业老师成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旁观者。不少院校的活动普遍存在“形式大于内容、表面热闹、娱乐味重”等现象,高雅、清新、积极向上的品牌活动难匿踪迹,校园文化活动在内容、层次、深度方面都居于劣势。
  三、迁建转型时期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迁建转型背景下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探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迁建转型背景下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探析.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