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实用范文 >  入党申请 > 内容

纪念“北师”百年(一)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2-03 06:07:56     阅读:


  第一次见到老志诚先生是在1956年春天的北京师范学校(简称北师)礼堂。那时他是名满京华的音乐家,我是北京师范的一名学生。他在台上,我在台下没有说过话。那一次是庆祝北师建校五十年。
  匆匆地四十几年飞逝而过,现在又到了北京师范建校近百年的时候。我访问了老志诚先生。在我所知的前辈校友中,就年龄和资历来说没有人可抵老志诚先生,他见证过大半个北京师范的历史,我从他那里了解了许多我向所未知的北师的人与事,当然也包括老志诚先生自己。
  从2003年冬至今我访问过三四次,我把所了解到的感闻拣其要点,综合起来写在下面。
  最初的设想很单纯:访问北师早年的校友,写一篇纪念北师百年的散文。但随着一次再次地访问,却探索出那么多十分珍贵且不平常的人和事,于是,感触良深。
  对于母校,对于这株曾经根深叶茂但却早天了的大树,祈望它复活,祈望它在崛起中的首都教育原野上以新的姿态,撒下更多更深的浓荫。
  
  由书画谈起北师名人
  
  2003年冬,那是个晴和的午后,我依约准时叩开了老志诚先生的屋门,进了客厅。
  老先生让我感到变化最大的是他那双眼睛。上次见过的那双眼睛是湿润的,仿佛泛着春水的湖,而眼前这双音乐家的眼睛却让人想到暗淡的冬日。四十七年过去了"对于一位耄耋老人,这种变化也许是自然的。
  那是个小而方的客厅,一大一小两个布面绿沙发,中间一张圆桌,紧挨大沙发的是一台蒙着茶色厚布的三角钢琴。南窗射入的一缕阳光侧照着老先生的脸庞,又折向了钢琴的一角。
  谈话的气氛轻松。老先生出语温和,虽然语音小,思路却清晰,有条有理。老先生见到我环视屋墙上悬挂的名家书画,于是一一地向我介绍,我不住地点头。
  当他讲到东墙上胡洁青女士赠给他的八十寿辰贺寿条幅时,我站起来仔细观赏。洁青女士用楷书题写,落款为“两度同窗学弟八五龄胡洁青”,款下有两方印章。
  经志诚先生讲述,我得知洁青女士原名胡玉贞,她是北京师范女生班第一届毕业生。老先生告诉我,洁清女士1921年到1925年在北师读书,她比老先生年龄大五岁,学籍长五年,“学弟”是谦虚的称谓。
  “两度同窗呢?”我问了一句。老先生说,一度,自然是“同读”于北师,可事实是胡女士毕业那年老先生入学,并没有同时在北师就学;至于第二度,那是五十年代同在一个文化界的短训班学习过。
  洁青女士当年是北师的高才生,她毕业那年北师女校同学录的“序”就是她写的,那上面记载着:“北师女校成立于辛酉(1921年)之秋,至于今日肄业其中者,凡百余人,良师益友不为不多。”序文有四百字,文辞清丽感人。  由洁青女士自然谈到老舍先生。老舍先生1913年至1918年就读于北京师范,他是北师第四届毕业生。老舍,作为中国文坛的重镇,也是让北师历届同窗感到自豪、感到欣慰的人。
  老志诚先生说,他毕业以后常常和朋友谈起老舍先生,但第一次见老舍先生却是在1950年。那是喜气洋洋的1950年的五月,北京第一届文代会召开,代表三百多人,在京的文化名人几乎都去了。老舍先生笑容满面地握着老志诚的手,亲切地说:“洁青多次提起你,只是难得一见!”老舍先生欢迎老志诚先生到家里做客。老舍先生1949年冬从美国回到北京,1950年春用美国寄来的五百元版税换成一百匹布,购得东城灯市口西街的一处三合小院(见舒乙的《亲情之歌》),老舍先生欢迎老志诚先生做客自然就是去那里。那里就是至今著名的“丹柿小院”,它现在已成为老舍先生纪念馆。
  我没有细问造访与否,因为这时老先生已把话题移向“北师三老”。原来北师毕业的文化名人中有三位以“老”冠名的,在老舍、老志诚之外还有一位“老向”。   我以前知道老向,然而未谙其详。老向原名王焕斗,后名王向辰,河北人,1920年毕业于北师,后来又考入北大。他在军队、政府、大学、教育会、编译局从事过多种工作。他三十年代开始写作,写小说、写剧本,也从事通俗文学创作。他最为人称道的大约是他的反贪长篇小说《庶务员日记》和发行过三百万册的《抗日三字经》。
  谈完二老,老先生又和我谈了老舍之子舒乙先生。老先生认为舒乙在文学界做了切实的工作,是个有为的人,继承了老舍先生的事业,也是个“光荣之子”。
  
  少年志成考取北师
  
  老先生住在北京“天街”西段一处临街的高层建筑,那里在八十年代初是闻名京华的高知楼之一。窗外群楼林立,车水马龙,室内却十分安静。他倚坐在绿沙发上,悠然地用他缓慢微弱的嗓音说完了两位难忘的校友,才转而谈他自己。
  老先生祖籍广东,1911年初生在北京南城。他不无幽默地告诉我:从出生至今的九十二年已经历了“四朝五代”。满清、民国、日伪、共和国为四朝,前三朝为三代,共和国这一“朝”改革前后判然不同,可为两代,因此加起来就是五代。谈说轻巧,可在实际生活中,人生经历了几多欢乐、几多悲歌。
  志诚先生出生在小康之家。父亲老炎若,从照片看,是个方正、严肃的人。炎若先生先做工程师,后到大学教书,辛苦地维持着一家人的温饱生活。炎若先生内心充实,兴趣广泛。他爱摄影,爱京剧,爱音乐。
  人们常言“近朱者赤”,炎若先生对音乐的爱好给年幼的志诚影响颇大。那时,家里有一台风琴、一台扬琴,节假日,炎若的同道好友来合奏乐曲,丝竹之音充满恬适的小院,在悠扬和乐的气氛中,小志诚日复一日地得到美的熏陶和享受。
  志诚先生倾心于钢琴开始于九岁那年春天:父亲带他听音乐会,一位“白俄”音乐家的弹奏迷住了这个少年的心。他提出学钢琴,慈爱的父亲为他请来一位苏先生。他学得练得认真刻苦,每日不辍。就在这年秋天他得到一次演奏机会。
  那是“五四运动”的后一年,中国的“文艺复兴”方兴未艾。在1920年,“北大音乐研究会”在京举办的音乐会就不下三十多次。老先生没有告诉我,他参加的这次音乐会由谁主办,只告诉我当时在东单以北的基督教青年会礼堂举行。九岁的志诚弹奏了《小蜜蜂进行曲》,这该是他钢琴生涯的“处女奏”。与会的音乐名教师柯政和赞扬了他,鼓励了他,并推荐他小学毕业以后去考北京师范学校,告诉他那里有很好的音乐环境,也有很好的音乐教师。
  北京师范创立于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初名京师初级师范学堂,它是我国第一个现代学制,即癸卯学制(1903年)颁布以后北京出现的唯一的一座普通师范。初建校址在东城方家胡同,民国元年(1912年)“学堂”改名“学校”,迁址到西城丰盛胡同,1915年再迁址到西城端王府夹道,此后直到1956年一直在这里。
  老先生考北师是在1925年。他

《纪念“北师”百年(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纪念“北师”百年(一).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