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实用范文 >  演讲致辞 > 内容

试论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途径和做法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0-02 06:10:36     阅读: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推进,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显,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现实考察,对当前大学生就业能力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形成原因进行剖析说明,并在此基础上从加强职业规划指导、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完善就业指导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几点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途径和做法的意见。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途径;做法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1-0208-03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推进,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2011年约为660万人,①相较2002年的212万人,短短的9年中我国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增加了2倍多。根据叶林和林仙对我国历年高校毕业生招生就业的统计整理,2002—2009年高校毕业生待业人数逐年递增,由37万人上升至196万人[1]。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显,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面临激烈的就业竞争,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以适应实际的人才需求,已经成为高校日常教育和就业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前人的经验研究成果和现实考察,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还有待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专业知识和技能不足
  专业知识和技能是用人单位挑选大学生的关键。专业知识和技能主要包括:专业理论知识、实际动手能力、自主创新、协调合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2]。大学生教育培养的目的在于,通过专业、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实习锻炼,使他们能够比较全面的掌握本学科、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相关方法,并能够将之运用于实践中。然而,现实的情形往往是,部分大学生在面临就业时,专业知识和技能表现难以令人满意,知识积累和能动性十分贫乏,例如,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在面试过程中却连“盘存账户”、“实账户”等这些基本的会计学专业术语都搞不清楚,让人大跌眼镜。这可能源于他们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不重视专业课的学习和专业技能培养,专业基础理论不扎实,导致在择业、就业过程中屡屡受挫。还有一些大学生在学校学习阶段,更多地注重于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理论运用于实践能力的培养,动手能力比较差,需要用人单位耗费一定的时间去加以培养,林浩贵认为,对于企业来说,这样的学生,可塑性强,但可选择性不强[3]。
  (二)基本工作能力缺乏
  基本工作能力通常是用人单位招募、聘用人员的首要标准,也是大学生就业、择业的核心要素。其主要包括:适应环境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学科知识、团体协作能力和其他方面的综合知识素养(如计算机运用和外语能力,以及从事相关岗位工作所必须的职业操守和思想道德修养等)。大学生的校园生活相对较为封闭,置身其中的生活环境通常与真实的社会情景差异较大。而当毕业生告别学校走上社会后,往往会面临生活经验积累和工作经历不足的境遇,思想理念和知识素养也达不到岗位要求,需要用一定的时间来进行调适。诸如此类都是缺乏基本工作能力的表现。这一点与代洪甫[4]、白启华和周伟川[5]等人的研究结论相一致。
  (三)心理素质有待提升
  刚刚步入社会、开始走上工作岗位的高校毕业生,在心理上时常会出现认知偏差和心理障碍,自我认识不清、迷乱盲目、定位不准,时而评价过高、自傲自大、盲目自信,时而又评价过低、自卑自贱、一蹶不振。在面对择业、就业现实时不能把握自我,冲动而缺乏理智,顺利时,忘乎所以;挫折时,自暴自弃,难以冷静、理智地对待现实,甚至会贪图捷径、坐享其成,缺乏积极进取、勇于面对竞争的精神和勇气。这时所造成的择业、就业能力下降,是大学生心理脆弱、不成熟的外在表现,迫切需要提升从事社会工作所必需的心理素质。
  (四)就业技巧欠佳
  就业技巧是大学生择业、就业的敲门砖,也是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一项重要体现。这方面的能力主要包括: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时间管理能力、沟通能力、自我推销能力和自我决策等。对此,现实中一些大学生往往由于不能很好的向求职单位展示自己的才华,导致了他们的求职成功率不高。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结合现有相关文献研究和笔者自身的工作体会,造成当前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原因虽然有很多,但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大学生自身原因
  1.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学习能力实际上是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也是一种适应能力和形成其他能力的基础 [2]。当前,很多大学生在家庭或学校里,日常受到的都是传统的“填鸭式”教育,这导致了他们自身的主动学习能力不强,主观能动性较差,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不高,在实践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方面缺乏主动意识,难以适应社会需求。
  2.自我定位不准,就业期望与现实出现偏差。自我定位在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的各个环节中处于首要地位。高校毕业生在校或刚刚离校不久,社会认知通常处于较低水平,那么,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自我定位就必然会出现偏差,进而影响到他们的就业期望。就业期望是就业能力形成与发展的驱动力,换言之,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往往反映于他们就业期望值的高低,而现实中大学生就业期望值的偏差又直接造成了他们就业成功率的低下[6]。
  (二)高校教育对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乏力
  1.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对此,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招生计划、专业设置、师资配备和实践能力培养和社会需求不一致;二是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督导缺乏市场需求的指导,表现出高校教育与学生就业出现两面性,在科学性、时代性和实用性方面亦表现不足,导致了大学生就业与社会需求脱节。
  2.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失力。就业指导工作的主要内容是为在校学生的提供职业指导、信息咨询、心理引导和服务等。但现实中,就业指导上时常会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就业指导机构不健全、人员配备不齐、职能不清、执行力不够和指导形式单一等,同时,往往会出现重“就业”而轻“指导”的现象,致使高校就业指导虚置、失力,对毕业生的助益不大。

《试论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途径和做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试论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途径和做法.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