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实用范文 >  事迹材料 > 内容

20世纪80年代中—90年代初广东教育改革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1-19 06:11:55     阅读:


  采访人员:王涛、谢涛、张秀玉
  采访时间:2012年6月13、28日
  采访地点:深圳市老干部活动中心、广州珠岛宾馆湖滨楼东湖厅
  文稿整理:王涛、谢涛、卢小捷、张秀玉
  采访者:您曾长期在深圳、珠海工作,致力于经济特区的创办和发展。1987年到省委分管宣传工作,后任秘书长,仍兼任教育领导小组组长。之前您从未涉及教育领域的事务,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安排?
  方 苞:1987年1月我从中央党校省部级读书班学习结业后正式到省委工作。当时分管宣教工作的谢非同志兼任广州市委书记,省委安排我分管宣教。宣教是我最不熟悉的工作领域。但是,既然是省委决定,我责无旁贷,只好边干边学。
  教育工作一直是省政府主管,省委分管宣传工作的同志主要管高校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和中小学德育。主管教育工作的副省长王屏山同志出身于华南师范大学附中校长,是教育专家,教育工作管得很到位。由于当时他负责筹备全国第六次运动会,他希望我在教育工作上多挑一点担子,多费一点心思。1988年换届,卢钟鹤同志任副省长,接替王屏山同志分管教育,他学历高,知识面广,我俩合作也很好。1989年春夏之交政治风波后,省成立教育领导小组,我当组长,卢钟鹤同志当副组长,成员有杜联坚、李修宏、许任之及省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我是教育战线上的新兵,未经培训就上岗,能否称职,确实没有把握。我把完成任务的希望寄托在依靠内行的同志和发挥集体智慧、经验上。
  采访者:听说您履新不久,很快就进入了角色,着眼于解决广东教育存在的实际问题,积极地推动广东教育改革。那时,广东教育的基础比较薄弱,教育总体水平在全国排名落后,面对这种状况,您是如何打开局面的?
  方 苞:我请示林若同志,工作从何入手?他明确指出两点:调研,改革。我运用解剖典型的方法开展调研,每个地市到两个县,到两个乡镇,到若干所中小学校,好的、差的都有。分别与市、县、镇党政领导以及中小学校长、老师座谈,办得好的有什么经验?办得差的是什么原因?有什么困难和问题?哪些是当地可以解决的?哪些需要上级帮忙解决?并请大家就如何振兴我省教育提出意见和建议。大约用了一年左右的时间,全省所有地市都去过了,普教的情况基本弄明白了。
  采访者:调研发现了哪些问题?
  方 苞:通过调研,我进一步认清“文革”对教育事业摧残的严重性和危害性。据1987年我省人口1%抽样调查,小学升初中为80%,初中升高中为40%,高中升大学为25%;全省劳动人口小学文化66%,初中文化24.1%,高中文化9%,大专以上0.9%;12岁以上人口,5个人中就有一个文盲。这样的人口素质,怎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文革”十年基本没有新建学校,城乡计划生育失控,80年代初学龄儿童迅猛增长,几乎所有中小学校都喊学位紧缺。校舍不解决,实现九年义务教育等于空谈。为适应学龄儿童上学的需求,不少农村把祠堂、“大跃进”时的饭堂、牛栏当校舍,或自己动手改建一些以泥砖做墙、杂木禾草作屋盖的临时校舍。晴天,太阳可以直射书桌,遇上台风暴雨,则可能倒塌,教育部门虽然下令停课,但每年还出现一些临时校舍倒塌压伤学生的事件。据1989年底统计,全省中小学校危房校舍204万平方米,还有破漏须修补的一般危房191万平方米,教工宿舍危房153万平方米。1990年春,和平县彭寨一中校舍倒塌压伤学生29人,其中重伤3人。我到粤西、粤北调研,见到一些用牛栏改成的临时校舍,泥糊的墙已出现裂缝,只要花点力气一拳就能打出墙外。不少学校缺桌椅、板凳,只好发动学生自带。省政府虽然每年拨出专款解决“一无两有”(无危房、有桌椅、有板凳),王屏山同志虽然深入基层,狠抓此项工作落实,但毕竟“僧多粥少”,撒点“胡椒面”无济于事。
  当时的教育管理体制是高度集中,教育经费全部由国家财政划拨,来源单一,严重不足。教师工资低于当地干部职工收入水平,在全社会各行业中排行落后。教师想转行,队伍严重不稳定。公办教师缺编,当地只能从社会上找些待业的中学生当代课老师,比例接近一半,他们工资比正式教师更低,积极性更差,严重影响教育质量。有的地方找不到代课老师,就用“顶替”制,由退休教师的子女顶替。我在粤西听到一个校长反映,该校一位退休老师有三个儿子,最能干的从商,中等的当干部,素质最差的顶替当老师。他这个儿子刚上岗点名时,就把学生的名字读错了,校长只好安排他去当校工。他不愿干,找校长说理:“我是顶替父亲来当教师,不是当校工的”。校长感到十分无奈,非常难办。
  校长、教师没有责任制,铁饭碗、大锅饭。不管学校管理水平高低,办学效果好坏;不管教师素质、讲课水平高低,教书育人效果好坏,大家照常领工资。有些学校教师每周负担课时少,不够12节。学校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想淘汰一些误人子弟的教师,让素质高、负责任的教师多担课,但当时的教育体制不允许。
  中小学德育也很薄弱,据1989年不完全统计,全省中小学生违法犯罪虽然比上年减少1022人,但仍有607人,约占在校学生总人数的万分之六点三。
  采访者:当时教育面临这么多棘手的问题,省委、省政府采取什么对策去解决?
  方 苞:说到底是管理体制问题。按林若同志讲的思路,靠改革突破难关。我经过近一年调研后,和王屏山副省长、办公厅副主任卢荻同志,宣传部副部长杜联坚同志,省教育厅厅长许任之同志,还有一些处长,研究起草我省《关于普通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几经修改,再送省委、省政府审核,由林若、叶选平同志审定,1988年5月发文。
  采访者:我省《关于普通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下文简称《决定》)重点解决什么问题?
  方 苞:改革的目的是把被僵化的管理体制束缚的积极性解放出来。
  《决定》首先改革国家包办教育的体制,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多方办学”、“改革教育经费的筹集和管理”、“实行谁办学、谁管理、谁负责经费”、“提倡工厂、企业、社会团体、民主党派办学,鼓励私人办学”。原由国家财政划拨的教育经费数额只增不减,不足部分由主办(主管)单位解决。明确地方各级政府对管辖地区教育事业的责任和管理职权:初级中学由乡镇主办,小学由管理区或村民委员会主办,完全中学由招生范围内的县(区、市)主办。办学主体有权聘任校长、教师。这就调动了地方和社会投资办学的积极性。过去教育经费由国家财政包揽的体制因此得到突破。各级中小学校扩建和新增的校舍、改造校舍危房、增添教学设备等等所需的投资,招聘和奖励校长、教师的经费,都由办学主体负责。社会和私人办学也是谁办学、谁投资、谁主管、谁受益。各级教育部门的职责是加强督导、指导和教育质量评估。

《20世纪80年代中—90年代初广东教育改革.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20世纪80年代中—90年代初广东教育改革.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