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总结报告 >  综合实践总结 > 内容

“学堂乐歌”与我国近代音乐教育研究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2-05 06:11:16     阅读:


  【摘 要】伴随着清末民初“学堂乐歌”的兴起,我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开始萌芽,这也意味着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从非正式的“师徒传承”逐步向正式的“学校音乐教育”迈进,“学堂乐歌”的出现在我国音乐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对确立近近代学校音乐教育的地位也做出了划时代贡献。本文以“学堂乐歌”为切入点,分析了“学堂乐歌”前后的中国音乐教育,并深入探索“学堂乐歌”在我国音乐教育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作用及意义,研究“学堂乐歌”对我国近现代各类音乐教育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有着重要的借鉴与启示作用。
  【关键词】学堂乐歌;音乐教育;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0-0044-03
  一、“学堂乐歌”之前的中国音乐教育
  (一)“学堂乐歌”与我国古代音乐教育的反差。我国的音乐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据有关史料记载,我国最早的音乐教育在远古时期已经产生了。《尚书·舜典》中说:“夔!命汝典乐,教胄子。”《史记.五帝本纪》也说:“以夔为典乐教胄子。”夔即尧舜时期的乐师。他的任务就是教育王公贵族子弟。说明了尧舜时期已经有职业音乐教师了,音乐教育随之而兴起。早在五帝时期,出现了以实施乐教的“成均之学”,《春秋繁露》云:“成均,均为五帝之学。”郑玄在《周礼》《礼记》的注释中也曰:“均,调也。”乐师主调其音。并由此推断出“成均”是以音乐教育为主的学校,正从“成均”时初步开始,至周代“六艺”立处乐教次于“礼”,同时还出现了较为严密的学校教育网络,统治者为了利用音乐强化其统治,还设置了专门培养学生音乐的教育机构,也就是传说中的“大司乐”,这种音乐教育的内容覆盖了全国,而且主要起到了管理与协调作用,包括了各种“乐德”“乐语”“乐舞”,主要从这三方面进行音乐教育,成为早期影响力最大的音乐教育机构,在当时的反响力较高。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社会经济的进步,在春秋战国时期,曾经兴盛的官学音乐教育逐渐深入民间,在儒家创始人孔子的影响下,国家更加重视教育,并将音乐融入当时的“六艺”体系中,音乐教育逐渐由官方教育走向私学教育,乐教私塾的兴起,成为当时青年人的必修课程,主要是起到了完善个人的人格修养的作用,也加强了社会教化能力,私学的勃勃生机,孔子的“有教无类”主张在全国得以迅速扩张,这对于当时的民间学习音乐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由此看来,从尧舜时期到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教育,虽然是将音乐教育与学艺相互融合,但乐教与礼并重能充分反映当时育人的优良传统,而且乐教也体现出了音乐教育培养音乐人才的审美意识,显然“学堂乐歌”与我国古代音乐教育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反差,充分发挥乐教育人的作用,能进一步提高音乐在整个社会教育行列中的重要位置。
  (二)“学堂乐歌”与我国古代音乐教育模式的对比。從我国古代音乐教育发展史来看,学堂乐歌还未兴起之前,就立处世界领先地位,在多年来封建社会的影响下,音乐教育模式也发生了较大的变革。在我国音乐教育发展来看,学校的兴起相比西方而言较早,从官学到私学,曾实施过专科学校的课程设置,将音乐融入课堂之中,这也体现出了我国古代文化艺术与教育兴盛在世界各地的影响力是无可比拟的。当然,我国古代教育的课程设置覆盖面较宽,在官学课堂内容涉及了文史地理、儒经算律、医书画武等,在私塾音乐教育课程内容设置方面主要是诗词歌赋,但以文学创作为主,而音乐教育课程即使融入了各学科内容,但音乐教育内容设置的地位相对不高。
  那么,从古至今,我国音乐教育是如何传承的呢?这要源于我国古时非常重视文化传统,在文学中融入了音乐文化,产生了宫廷音乐教育与民间音乐教育模式。其中,宫廷音乐教育模式具有一定的官权主义,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垄断性,是当时贵族服务的教育,而一般的老百姓无权参与,如秦汉乐府、魏晋清商署、隋唐宋教坊梨园等,这些都覆盖了每个朝代设置的音乐教育机构及音乐教育,但是宫廷音乐教育模式通常为了宫廷的宴会娱乐与祭祀典礼活动等方面需要而设定的,凸显了当时封建统治阶级特有服务。民间音乐教育是在宫廷音乐教育及儒家文化的影响下,主要以世代相传的师徒授艺的教育模式,这常常包括了家族的时代相传,师徒之间的相传及班社的传承等多个方面。
  当然,民间音乐教育传承在一定程度上虽然实现了培养人的功能,但是其教学目的在于音乐技艺的谋生,这是封建礼乐发展下的残留。究其原因,这离不开封建社会的变革及古代选拔官吏的科举制度的影响。我国音乐教育伴随社会变革与科举制度的创立,从育人审美转向学艺行乐,这离不开墨子的“排乐”思想,这对于封建社会影响巨大。在墨子看来,音乐本身单纯为娱乐行为,若沉醉其中,势必引起不良恶果,应当将音乐列为禁止教育项目。古时官吏科举制度的盛行,在当时对官吏教学与私学影响较大,教师的考试项目与科举制度考试项目相同,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应试教育。而音乐作为娱乐项目,自然不在科举考试之内,未列入正式音乐教育课堂。
  所以,我国古代音乐教育模式涉及到的宫廷音乐与民间音乐教育通常以1+1=1的模式呈现,受教育的范围与群体较窄,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推崇社会群体学习音乐热潮,教育通常只作为手段而对社会未能起到真正的教学作用。而真正将音乐纳入课堂教育是从清末民初的“学堂乐歌”开始的,这相比古代宫廷与民间音乐教育模式,更突出了音乐在培养国民素质及社会化教学的优势。
  二、“学堂乐歌”在我国音乐教育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作用及意义
  (一)“学堂乐歌”的作用及影响。学堂乐歌最初起源于20世纪早期,是伴随新式学堂的兴起的歌唱文化,学堂乐歌主要是指在学堂开设的歌曲或者为学堂而创作的歌曲。学堂乐歌早在1898年百日维新中得以重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康有为对新式学堂开设乐歌的见解,这正是我国音乐史上乐歌设立的重要主张。至1903年,我国深入音乐课程,尤其是设立在女子师范学堂课程中,音乐逐渐形成了音乐文化传承,以传授新式音乐与借鉴西方音乐知识为主要音乐教育课程,这在我国音乐史上呈现了崭新的一页。在当时,出现了大批出国留学的爱国知识分子,在归来之后对学堂乐歌及音乐教育深入了分析,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有沈心工、曾志忞、李叔同、萧友梅等。虽然“学堂乐歌”大多只是一些采用日本、欧美的流行曲调,配上不同类型中文歌词的填词作品,在严格意义上的音乐创作方面并无很多建树,但是它对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所产生的影响,却是广泛而又深远的。

《“学堂乐歌”与我国近代音乐教育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学堂乐歌”与我国近代音乐教育研究.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