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总结报告 >  教研活动总结 > 内容

两岸大学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比较研究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1-20 06:15:19     阅读:


  【摘 要】本文选取两岸两所典型高等院校,对比其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异同,意在揭示台湾的小学教育专业设置对我们的启示以及对我们相关专业课程设置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两岸 小学教育专业 课程设置 比较
  【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5-0051-02
  为了方便比较,笔者选取了两岸两所大学的小学教育专业的本科课程为例,即重点比较常熟理工学院和台中教育大学两所学校的小学教育专业的本科课程,探讨2011学年入学新生的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所存在的差异,力图从中获取对我国大陆小学教育专业发展有参考价值的思路和对策。
  一 课程体系总体比较
  从课程总体设置来看,两所学校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都由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三部分组成(见表1),其中常熟理工学院的通识教育课程和少量的专业教育课程集中在学生学习的前两年,后两年集中学习专业教育课程并参与教育实践活动。台中教育大学则将通识课程、教育基础课程和必修课程集中在大学一、二、三年级,选修课程大量分布在大学二、三、四年级,而教育实践课程每学期均有开设,即教学实践活动与专业课程同步进行。
  为了拓宽学生毕业后就业之渠道,同时也由于面临少子化①的趋势,自2006年起,台中教育大学将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为教育事业专精课程和课程与教学专精课程,学生可按自己的需要自由选修两种课程,毕业后可参加教师职业考试或参与教育行政管理工作。
  二 通识课程方面的比较
  通常而言,大学的通识教育是通过设置全校性、跨领域的课程实现对不同学科的有机整合,目标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从中探索自己真正的兴趣,同时也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相较于我国大陆高校的文化素质教育或者通识教育来说,台湾高校的通识教育发展得比较成熟。台湾高校全面推动通识教育始于1984年,吸收了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先进教育经验,已经从点滴蔚为潮流,成为当前台湾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工作。②
  台中教育大学的通识课程分为共同课程和通识课程两部分,其中共同课程即全校学生共同学习的课程,它可分为共同必修课程和共同语文课程。共同必修课程即体育,主要是在大一、大二阶段,共同语文通识课程包括国文和英文,集中在大一时期,通识选修课程则贯穿在大一至大三阶段,包含数理科技、社会人文和艺术陶冶三大领域及“博雅讲堂”(见表2)。
  值得一提的是,台中教育大学在考虑通识课程的有效实施的过程中采用了将正式课程与潜在课程相结合的方法,如设置“通识护照”这一项目,学生可以主动完成与课程相关的活动之认证,经任课教师评阅后,可纳入该科学期成绩评定。除了设置“通识护照”,其潜在课程还包括一般意义上的服务学习、读书会活动、生涯辅导讲座和国际交流活动等多种形式。
  我国大陆高校设置通识课程一般而言都大同小异,以常熟理工学院小学教育专业的通识教育课程为例(见表3),大学英语比重较大,所占学分为12,且高校通识课程(公共课程)中通常包含较多思想政治类课程。
  三 专业教育课程方面的比较
  在专业教育课程方面,两所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大体相同,主要分为: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教育事业课程),其中常熟理工学院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同样为必修课程,而台中教育大学小学教育专业的教育专业课程则为选修课程,因此,就专业教育课程而言,常熟理工学院小学教育专业的这部分课程多为必修课程,而台中教育大学多设置选修课程,且在开设数量上,两校存在较大差距,台中教育大学的小学教育专业开设科目较多,学生可根据需要自由选择。两所学校小学教育专业所开设的科目对比如表4所示。
  相较而言,台中教育大学开设的专业选修课程类别丰富且分类更为细化,分为教育事业专精课程、课程与教学专精课程和教育专业课程,包括领导理论实务、认知心理学等,课程学习内容不是纯粹的教育理论,而是分析和探讨具体的教育问题,注重实用性,如人际关系沟通、教材研发与制作等,由于台湾高校有意识地培养全科型小学教师,因此课程设置包含国民小学国语、数学、英语、综合活动等各科教材教法。
  值得一提的是,台中教育大学小学教育专业开设的自由选修课程要求每位学生自由选修本系、外系及外校之专门课程、专长增能课程和教育专业课程,共20学分。自由选修课程的开设在台湾高校其实已成为普遍现象,目前有很多高校都设置全校性的自由选修课程,甚至联络相关学校共同完成自由选修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但自由选修课程在大陆高校中还没有普遍的做法。
  四 教育实践课程方面的比较
  在教育实践课程方面,常熟理工学院小学教育专业的教育实践活动分为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两部分,其中教育见习穿插在大二、大三下学期,为期两周,共4学分,而教育实习集中在大四上学期,为期三个月,共16学分;台中教育大学小学教育专业并没有安排大量教育实践的时间和专门进行课程安排,而是在大二、大三、大四每一学期开设教育实习课程,课程内容包含理论与实践活动,且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呈现阶段性的过渡。总之,常熟理工学院的教育实习课程是安排在本科学习阶段的末期,且设置的时间较为集中,持续时间长。台中教育大学的教育实践活动是以开设正式课程的形式,要求每位学生自大二开始每年修习教育实习课程,集中的教育实践则是在学生毕业之后独立进行。
  五 研究心得与建议
  1.通识课程设置方面
  我国大陆高校通识课程的设置从总体上来看并不完善,为加强和完善通识课程,在拓展学生学习领域的同时提升学校办学的质量,笔者在此提出两点建议:(1)设置潜在课程,大学高校的潜在课程多适用于通识课程领域,且实施过程较为简单,学校可配合通识课程,定期开设通识讲座或专题演讲,也可借鉴台中教育大学“通识护照”的做法,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积极探索的兴趣;(2)建构合理的通识课程架构,通识课程应包括人文、艺术、科技等多个领域,学校可以此为架构设置多样课程,同时也可根据已有师资开设特色课程吸引学生,积极建立有序、多样的全校性通识课程体系。
  2.适当增加专业选修课程种类
  为了适应现代化社会,我国大陆高校在专业选修的课程设计上不仅要尽可能地满足大学生广泛的专业兴趣爱好,配合现代基础教育中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开设特殊教育概论等课程,同时为了考虑学生多种就业机会,多角度地为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学校则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为师范专业的建设尽最大可能的努力和提供支持,以期真正实现培养小学教师的专业化。
  3.增加跨班级、跨年级和跨学校的全校性课程
  我国大陆高校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通常是各学科独立且封闭,增加跨学科领域的全校性课程即可打破这样的状态,本科学校教育不仅要培养专业领域人才,同时要适应现代社会的融合与多样性,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相互贯通且紧密联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吸收新的观点、知识和技能,也能加强自己的基础性专业知识,同时,跨学科领域的全校性课程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优化课程结构。
  注 释
  ①高月霞、王玲.少子女化现象与人力规划[J].主计月刊,2007
  ②黄俊杰.迈向21世纪大学通识教育的新境界:从普及到深化[J].交通高教研究,2002(4):3~8
  〔责任编辑:庞远燕〕

《两岸大学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比较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两岸大学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比较研究.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