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总结报告 >  读书活动总结 > 内容

明代仓库略谈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1-06 06:16:43     阅读:


  【摘 要】 仓库是用来贮存物品的特殊建筑。本文以明代历史发展的时间为顺序,简单介绍了各类具有不同职能的仓库,并初步分析了对仓库造成较大影响的诸多社会因素。
  【关键词】 仓库;职能;监管;制度
  
  仓库,供贮存物品之用的建筑。仓库的历史源远流长,对于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封建王朝而言,它是一面镜子,可以照射出其统治的兴衰成败。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的状况对仓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笔者在此对明代的仓库略作介绍和分析。
  
  一、仓库的种类
  
  1、军储仓
  明太祖朱元璋在立国之初,将扫除各地军阀割据势力,重建大一统的封建王朝视为首
  要任务,因此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自然要服从于军事征伐这个中心。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洪武四年(1371),明政府在京师南京设了约二十处储备军粮的仓库,即“军储仓”,其收储军粮达六百万石。不仅如此,朱元璋还在临濠、临清两地设置军储仓,以图军粮转运便捷之利。朱元璋巩固疆域的重要措施之一是推行屯田制,军储仓也就成为与屯田制相配套的重要物资囤放集中地。军士们将屯垦边地所得的粮食贮存于军储仓中,军储仓也就极大地关系到戍边军士的生计,在明代初期成为基本的粮饷来源。明政府在军队编制方面实行卫所制度,卫、所都是基本的军事组织单位。卫所制下的军储仓,也叫“卫仓”。《明史》记载,南京的卫仓曾达到四十一处。明成祖朱棣迁都后,北京设置了三十七处卫仓,拱卫京畿的天津、通州等地也都设有卫仓。军储仓的设置有力地支持了明政府的军事行动,巩固了中央集权,为国家的统一做出了积极贡献。
  2、预备仓及济农仓
  明朝初年,政府为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其重要举措之一是抑制豪强、重视民生、给民实惠。洪武年间(1368-1398),政府在全国州县设置“预备仓”,作荒年时赈济百姓之用。宣德七年(1432),周忱任江南巡抚,利用当年农业丰收的机会,令州县以官钞收购米粮二十九万石囤积于仓库,又通过征收加耗余米四十万石充实仓库。周忱命名“济农仓”,其贮米有三用:一、用来抵补漕运损失及拖欠;二、可作为兴修水利的经费;三、用作荒年赈济。皆用借支办法,秋成抵数还仓。[1]从预备仓发展到济农仓,可见随着明朝统治在全国逐步确立,社会经济的不断恢复和发展,政府的公共管理和服务职能越来越得到充分的体现。根据形势的变化和政务的转型,仓库的社会功用自然由单一性发展到多样性。
  3、内库与里库
  隶属于明中央行政机关内阁六部的仓库称为“内库”。内库设置在京师的皇城中,将内库分门别类,又可分十类,其列表如下:
    库名    贮藏物
  ①内承运库  缎匹、金银、宝玉、象牙、犀牛角、翠羽
  ②广积库   硫磺、硝石
  ③甲字库   布匹、颜料
  ④乙字库   军装上衣、靸鞋、皮帽
  ⑤丙字库   棉花、丝棉
  ⑥丁字库   铜铁、兽皮、苏木
  ⑦戊字库   弓箭、弦条、盔甲、军器
  ⑧赃罚库   没官物
  ⑨广惠库   钱钞
  (10)广盈库  纻丝、纱罗、绫锦、紬绢
  其中①、③、⑤、⑥、⑧、⑨属户部;②、⑦、(10)属工部;④属兵部。洪武十七年(1384),又创设了天财库(收贮钱钞和皇城各门钥匙)、供用库(贮藏粳稻、熟米、黄白腊、芽茶、叶茶、芝麻、沈香等),后来上述两库也被吸纳到内库的范畴。值得一提的是设在宫城中专门供给皇室贵戚消费的仓库,如:内东裕库、宝藏库……统称之“里库”。里库不隶属于六部机构,其管辖权在宫中宦官十二监、四司、八局机构。[2]和里库相对的是“外库”,如位于会极门、保善门和南城附近的瓷器诸库。此外,像神乐堂、牺牲所、太常、光禄寺、国子监等专职机构也都设有贮藏物资的仓库。
  4、太仓库
  太仓库为明英宗正统七年(1442)设置,隶属于户部。其物资来源比较广泛:(一)各直省州县加派的一部分米粮经缴折后的银钱;(二)内库中的绵丝、绢布、马草、盐课、关税经折合的银钱;(三)籍没充公的财物和变卖田产的所得;(四)为官店征收的商品保管费用。太仓库与军储仓、预备仓、里库等相比较而言,不同之处在于政府将征缴所得的部分物资折合白银后库存,因此太仓库也称“银库”,贮藏的银钱为“太仓银”。太仓库、太仓银的出现,是明代社会工商业和城市经济迅速发展的见证。太仓银的用途较为广泛,例如皇帝的生活开销、官员俸禄、整饬边防等多个方面。弘治(1488-1505)以后,皇室的开支用度日渐浩繁,为了维持礼制排场和奢侈荒淫的生活,朝廷摒弃收支制度、肆意挪用“太仓银”也就成为惯例。嘉靖(1521-1566)初年,内库的支出较弘治时增长了数倍。《明史•食货志》记载了嘉靖、隆庆年间(1566-1572)朝廷大臣曾多次谏请皇帝勿挪“太仓银”和输入内库充作开支费用的事。万历朝(1572-1620)伊始,名臣张居正辅政,为挽救江河日下的明王朝进行了全面改革。在经济方面,清丈全国土地,抑制豪强地主,推行“一条鞭法”。赋役制度的改革对政府的财政收入影响甚大,万历初年呈现出明中叶以来最好的形势。以太仓库的存银为例,嘉靖年间太仓存银最多时仅二百多万两;至万历六年(1578),一年入存的白银就达四百五十多万两。人们只需透过太仓库就可直接体会到张居正十年(1572-1582)改革的成效。
  
  二、仓库的管理与监督
  
  仓库的管理与监督也是明政府财政工作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在开拓财源的基础上,加强对仓库的监管,并理顺中央与地方财权的关系才是政府实现收支平衡的重要保证。明朝规定:六部主事和科道官员对内库有管理和监督的权力;太仓库则由户部员外郎、主事直接管理,给事中监督。明代官秩中员外郎为正六品,主事七品,给事中从七品,由此推测太仓库的级别和重要性要高于内库。嘉靖时期朝廷加大了对仓库的监管力度,规定官员们每隔两月必须奏报一次太仓库、内库的出纳情况。附属于地方各级行政机构、军事机构的仓库,由巡按御史逢三年为周期查算钱粮之数。早在洪武时政府已征收商税、鱼税、盐茶专卖等税,同时派专人押运至中央各部衙隶属的仓库,不过当时还没有确立清检库存货物的监管机制。永乐时(1403-1424)开始对存货逐步验勘和复检;嘉靖二十八年(1549),政府创设了专门监管库存货物的机构——“验试厅”。凡由地方解到各库的物料、兵服、上供用品,由试验厅官员会同工部、兵部司官验中,合格者给与进状寄库,然后由各库官员进库验收。不合格物品,全部驳回,赔补造解,又规定每月的初九日、十九日及二十九日,验试厅官员会同科道官员进库验收。不难看出,明政府对仓库的监管机制是不断调整和完善的,从设置专职勘验的官员到重视仓库存货收支的凭证,再到勘验的时间、地点,无一处不细致和缜密。
  究其原因,这种机制的形成与明中期以来政府财政的日渐拮据有直接的关系。统治阶级为了缓解财政压力,除了加重农民的赋徭负担,对手工业者和商人进行种种压制、掠夺以外,对吏治中的腐败现象和作风也进行了某种程度的整顿。但明王朝的政治积弊太深、太顽,皇室奢侈、冗官冗食、宗蕃岁禄、添兵设饷……诸多的问题始终困扰着朝堂上的决策和执行者们,明后期虽有张居正改革,但没有从根本上扭转财政状况。随着改革的失败,明王朝的政局已一发不可收拾,代表着国家财富的各级仓库必然受到相关政治、经济、军事等制度和政策直接而又深远的影响,其变迁的历史对封建朝代的研究无疑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三、影响仓库的诸因素
  
  笔者认为:有明一代,对国家仓库影响和冲击最大的因素是腐朽没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明史•食货志》中认为宦官集团对朝廷仓库的危害最大。明代宦官干政是由千百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衍生出的一颗毒瘤,看似宦官握有权力,其实他们拥有的一切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共同的主子——皇帝。明中后期的皇帝大多数昏聩无能,宦官又得到“天恩”的支持和庇护,因此干预行政、插手司法、总领军事的情况屡见不鲜。作为国家囤积钱粮的中心,仓库自然成为他们染指的地方。宦官拥有督察宫中和中央各部衙属仓库的权力,后来将位于全国交通要津、贸易重镇的仓库也纳入到管辖范围。明正统以后,掌权的宦官经常凭借政治权势大肆攫夺和诈领仓库的财富。他们非法的敛财手段层出不穷,如巧立开支名目、勾结拉拢外官、假传谕旨……尽刮天下之财,中饱私囊。如天启年间(1621-1627)南京内库原存有大量的金银珍宝,后被魏忠贤为首的阉党集团以皇帝的名义盗取一空。那时皇帝也许饶有兴致地在深宫禁苑中侍弄着木匠活,岂知奸佞欺诈之徒正悄然挖着大明王朝的墙角,又怎能顾得上国计民生?其所治愈加败坏, 也就无法阻遏农民大起义和明亡清兴的历史趋势了。
  
  【参考文献】
  [1] 《明史》卷153《周忱传》.
  [2] 《续文献通考》卷56《职官考》.
  【作者简介】
  潘彬彬(1981-)男.史学学士.江苏省南京市民俗博物馆文博助理馆员.研究方向:明清社会史.

《明代仓库略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明代仓库略谈.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