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工作心得体会 > 内容

关于西部农村教育的思考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2-03 06:07:01     阅读:


  一、重新认识农村教育的特点
  
  如何理解“农村教育”?它有没有自己的特点与优势?
  2000年在和《甘肃日报》记者的谈话中,我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西部地区农村进行素质教育,也有自己的优势。在我的教学中,有过这样的体会,许多农村的孩子比城里的孩子拥有更多的想象力与艺术天分,这是由于他们比城市的孩子更多地接触大自然的缘故。如何充分利用西部地区独有的自然资源与地域文化资源,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富有挑战性的教育新课题。在这方面有许多文章可做。”但我的这一意见,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当然这样的忽视并非偶然。因为在城市中心主义的教育观念里,乡村教育是绝对落后于城市教育的,这背后有一个“城市——乡村”“先进——落后”的二元对立模式。如此,城市化就成为乡村教育的唯一出路,也就是说,乡村教育城市化就等于教育的现代化。这其实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在这种错误的认识下,乡村教育的独特性及其独有的优势就完全被忽视了。
  在座的大都是在农村长大的,大家不妨回想一下,你们从小是怎样接受教育的?其实在接受书本教育以通向一个超越本土的世界之外,还有农村本土的地方文化、民间文化的熏陶。比如乡村有许多民间节日,你们西北地区有社火、演戏等活动,小孩子活跃其间,在享受童年欢乐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文化传递,在某种程度上这是融入生命的教育,影响更为深远。老师们不妨从教育的角度去重读鲁迅的《社戏》,还有他的《无常》《女吊》,就可以知道,童年时期农村文化,地方、民间文化的教育对一个人的终生发展,对鲁迅这样的文学大师的培育作用,是怎样估计都不会过分的。而民间文化教育、熏陶的缺失,正是城市教育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今年上半年我在北京两个重点中学上课,讲鲁迅的《无常》《女吊》,我本以为学生会很喜欢这两篇散文,结果没想到学生最不理解的就是这两篇,因为他们根本没有这样的童年记忆,他们完全陌生于,甚至抵制这样的地方、民间文化。他们问我:鲁迅为什么对这些封建迷信的东西如此念念不忘?坦白地说,他们把我问呆了,我感到十分震惊。在我看来,一个人如果从小就对本民族的地方与民间想象持排斥态度,那么他的精神发展就是畸形的。这可以说是“科学主义教育”与所谓的“唯物主义教育”结出的恶果。
  还有大自然的熏陶。“人在大自然中”,这本身就是一个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也是最理想的教育状态。脚踏泥土、仰望星空,这样的生存状态对人的精神成长可以说具有决定意义。现代都市发展中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对人的生存空间的剥夺,这也是现代城市教育的最大缺憾。而在这方面,农村教育的优势是十分明显的。因此我向许多城市里的年轻父母建议,一定要创造条件让自己的孩子到农村去,不是走马观花猎奇式的旅游,而是实实在在生活一段时间,和农村的小朋友一起在泥里打滚、在山野疯跑、接受乡村野趣与野气的熏陶、呼吸新鲜的空气,这对城市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是绝对必要的。“西部阳光”行动中有些大学生从小在城市长大,这是第一次到农村,最大的体会就是他们的童年缺少了这一课,有人在日记里这样写道:“城市里的孩子有很多很多遗憾,他们或许永远没有机会在这样整齐的梯田中品尝如此美味的烤洋芋,在这空旷的山野中畅快奔跑……”,这其实也是对我们的教育提出了一个警示。当然,如果有条件,农村的孩子也应该到城市去看看他所不知道的更广阔、更丰富的世界。总之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应该是互补的。
  以上所说,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刘铁芳教授有一个精辟的概括,我的分析就是受了他的启示。他说:“乡村地域文化中原本就潜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传统的乡村教育体系正包含着以书本知识为核心的外来文化与以民间故事为基本内容的民俗地域文化有机结合,外来文化的横向渗透与民俗地域文化的纵向传承相结合,学校正规教育与自然野趣之习染相结合,专门训练与口耳相授相结合,知识的启蒙与乡村情感的孕育相结合”。这既是乡村教育的特点,同时也构成了其特殊优势。在我看来,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乡村教育的这些特点与优势更显示出其重要价值和对城市教育的极大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当然,也有人批评刘教授“把原有的乡村教育理想化了,是不是在削弱那些引导乡村少年走出乡村世界的正规书本教育的重要性”。我想这其中可能存在某些误解。农村学校教育显然仍是以正规书本教育为主,我们已经说过,这是使农村青少年走向超越本土的更广大的世界、接受民族与人类文明结晶的基本途径,其重要性是自不待言的。当然,这样的批评也是一个提醒,就是不可将乡村文化教育“过于理想化”,它也有其自身的不足与劣势,需要不断吸收和借鉴城市文化教育的精华。我们一定要走出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不要将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对立起来,而要强调其互补性。其前提就是要承认,从人的心灵乃至智慧发展的视角来看,显然乡村文化和城市文化都具有同等的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承认并尊重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的各自特点。鉴于长期以来教育界对农村教育特点的忽视,所以我们今天在发展农村教育的同时,特别强调要注意吸取乡村本土地方文化与民间文化的教育资源,开发农
  村教育的内发性资源,这种作法是完全有必要的。
  
  二、重新认识农村教育在乡村建设和改造中的地位与作用
  
  这里实际上还内含着一个农村学校在乡村改造与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问题,这也是长期被忽略的。我在贵州参加安顺九溪村的文化建设(那一带保存了明代从江南地区传来的独特文化,即“屯堡文化”)与乡村建设的学术讨论会时,谈到农村老师在乡村建设中实际上处于边缘化的位置。老师们对此有不满,却不知道如何参与,从而引起了我的注意与深思。当年晏阳初、陶行知等提出的使乡村学校成为乡村改造与建设的中心的设想,对我们今天的思考与探索也同样具有启示意义。农村学校不仅要把学校自身办好,而且也应积极参与乡村改造与建设工作;农村教育不应是自我封闭的,而应是开放的,要充分发挥学校外扩性的影响与辐射作用。
  这里还涉及一个更大的问题,即乡村教育在乡村建设中的支撑作用。我们所说的“乡村教育”包括两个方面的教育,一是我们这里所讨论的乡村“学校教育”,这是属于“国民教育体系”的;另外一个重要方面即“现代乡村社区教育体系”,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对农民的教育与培训,亦即所谓“村民教育”。我们所说的乡村建设与改造,必须要以农民为主体,但农民要真正发挥主体作用,在我看来,有两个关键环节:一是要把农民组织起来,二要使农民接受现代教育,包括公民教育、文化、卫生教育、科学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地方文化传统教育、环境保护教育、法律教育等等,成为具有现代意识、觉悟与知识的现代农民,这才有可能使他们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学校应该把国民教育与社区教育统一起来,同时担负起村民教育的重任,通过办夜校等方式,使学校成为农村文化教育的一个中心,成为乡村社会“家园”的象征与载体。由此乡村教师自然也就成为乡村精英的重要成员和乡村建设与改造的骨干力量。当然,这样的任务仅仅依靠学校教师是不能完成的,还需要乡村政权、乡村教育自治组织与学校相互积极配合。这其中涉及多方面的复杂问题,更需要具体的实验。这里也只是提出一个理念与设想,算是我对农村
  教育的一个梦想吧。
  
  三、重新规划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
  
  这同时就提出了乡村教师的培养目标问题,也就是说,我们要培养的乡村教师不仅是一个乡村教育人才,而且应该是乡村建设与改造人才。

《关于西部农村教育的思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关于西部农村教育的思考.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