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军训心得体会 > 内容

构建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地方高师院校发展模式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2-03 06:07:12     阅读:


  [摘要]随着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相对过剩与我国教师教育体系由封闭独立转向开放多元等新形势的出现,地方高师院校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面对新形势,地方高师院校应集中精力构建“科学定位,内涵发展,发挥优势,拓宽领域”的发展模式,破解难题,摆脱困境,实现自身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新形势地方高师院校发展模式
  [作者简介]许适琳(1979- ),男,吉林吉林人,长春师范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理论。(吉林长春130032)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32-0025-02
  
  一、新形势下地方高师院校发展面临的困境
  
  随着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相对过剩,我国教师教育体系由封闭独立转向开放多元和地方高师院校教学质量下降等新形势的出现,地方高师院校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1.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相对过剩。随着“普九”目标的实现和学龄人口的逐年减少,我国中小学和学龄人口入学数量均大幅下降,仅2004~2006年全国中小学数量就减少54899所,适龄人口入学学生数量减少122.56万人,加上高校扩招,高师院校办学规模扩大,导致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相对过剩。
  2.教师教育高等教育化使地方高师院校面临挑战。随着国际上传统师范教育被教师教育一般高等教育化所取代,即由综合性大学来培养文化上富有修养、学术上训练有素的教师,教师从师任教能力由教师岗前培训来完成。我国的教师教育体系正在由封闭独立向开放多元转变,加上就业竞争加剧,这使地方高师院校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严峻考验。
  3.地方高师院校教学条件普遍较差,教学质量不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不强。长期以来,由于师范教育适度优先发展的方针并未得到完全落实,使得师范院校与综合性大学、多科性大学在办学条件上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进而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成为地方高师院校健康发展和提高办学水平的主要瓶颈之一。
  那么,在新形势下地方高师院校究竟要建立怎样的发展模式才能破解难题,摆脱困境,提高办学实力和教学质量,实现自身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呢?这一课题早已摆在地方高师院校面前,为此,许多地方高师院校调整了发展策略,尝试新的发展途径。如增设大批非师范类专业,与综合性大学抗衡;改变传统的以理论教学为主的培养模式,培养技能型人才,与高职高专院校进行竞争等。但是无论地方高师院校如何发展,都要集中精力围绕共性特点来进行,即围绕“科学定位,内涵发展,发挥优势,拓宽领域”的发展模式进行。尤其是近些年来,在我国教育改革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这几项发展模式中的共性特点给地方高师院校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活力。
  
  二、新形势下构建地方高师院校的发展模式
  
  1.科学定位,统领全局。办学定位具有统领与引导作用,不仅从宏观上概括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办学理念,而且还具体对学校的办学规模、办学层次与形式、办学类型与类别等做出方向性选择,是一所学校的方向标,统领学校工作的全局,引导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方向。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作为精英教育的研究型综合大学、专业性较强的工农医经类院校和大众化主力的实用性职业技术型的高职高专都较容易地找准办学定位。唯有处于尴尬境地的地方师范高校既不能走学术性研究型的独木桥,也不应办成职业技术型的高职高专。地方高师院校在办学定位上的难确定性,恰恰反映的是在新形势下地方高师院校徘徊于价值体系和实践体系之间的现实。
  科学合理地确定办学定位应遵循尊重历史、立足现在、放眼未来相结合的原则。尊重历史就是要充分挖掘学校传统资源,凝练学校长期的办学理念,这能够使学校更加明确自身的目标、价值和追求。立足现在就是要实事求是,要充分考虑实现定位目标所必备的社会物质条件、发展基础与可能的发展环境及保障。如果不顾客观环境和自身条件,一味注重学校规模的扩大与层次的提高,在专业及学科上贪多求全,迁就生源质量,降低培养规格标准,学校办学目标不但不能实现,反而会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等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对于新形势下的地方高师院校来说要“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放眼未来就是要充分考虑到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先行作用与教育投资具有的周期性长的特点,立足现实,但又不拘泥于现实,过分强调现实条件及短期需要,而是方向性地把握现实,把握新形势下教育领域、区域社会经济、学校自身的发展变化的趋势。
  根据以上原则,地方高师院校在新形势下的办学类型定位应确立为以培养教育师资为主的教学型或教学研究型大学;办学层次定位为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适度开展高职高专教育;学科定位为以某几大学科为主体,其中部分学科居同类高校前列,逐步形成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格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大力培养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的教育师资和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服务面向定位为立足地区,辐射全国,以师范教育为主,兼顾非师范教育,为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发展目标定位为经过一段时期的努力,把学校建设成规模适度、结构合理、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地方一流多科性师范大学。
  2.走内涵发展道路,提高教学质量。内涵式发展是发展结构模式的一种类型,是以事物的内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在新形势下对于地方高师院校而言,无论从外部环境,还是内在要求,内涵发展比外延发展更切合实际。
  从外部环境来看,地方高师院校寻求外延发展的外部有利环境已不存在。一是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跨越,所引发的招生规模急剧扩张已基本结束。自2008年开始,扩招的学生数增长率将逐年递减为5%、4%和3%;二是地方高师院校大规模圈地、建楼、添置基础设施等建设高潮也已基本结束,随之带来的贷款、负债、还债成为当今学校的普遍现象;三是地方高师院校合并、改名、升格以及不切实际地盲目扩张新学科、新专业的风潮也已基本结束,内部整合还将持续相当一段时间;四是全国高校上一轮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活动已基本结束,评估指标中所要求的教学条件与利用等硬性指标各地方高师院校已基本达到;五是随着“普九”目标的实现和学龄人口的逐年减少,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相对过剩,地方高师院校学生就业面临巨大挑战。
  从地方高师院校的内在要求来看,以学生发展为核心,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是地方高师院校内涵建设的首要内在要求,这一点已经得到大家的共识。根据教育的投入与产出原则来分析,教学质量的高低不应看学校的占地面积、建筑面积、仪器设备总值、图书总量等投入标准,因为这些变量不一定是成正比的,而要根据产出原则看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高低,追求效益最大化才是地方高师院校在新形势下的办学首选。地方高师院校在办学的硬性投入上与综合性大学是无法相比的,这就导致了在外延的扩展上始终处于劣势,但地方高师院校可以集中优势资源投入到内涵的建设上。对于地方高师院校来说,内涵建设主要包括文化软环境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科专业建设、内部管理体系建设等。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是从国家层面要求和鼓励高等学校加强内涵发展的最好诠释。“质量工程”中多个重点建设项目在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加快高等学校内涵发展方面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其中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调整是高等学校内涵发展的基本前提;课程和教材建设是高等学校内涵发展的关键环节;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是高等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内容;建设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高等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保证;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评估制度是保障高等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手段。国家希望通过全国性的改革措施和激励政策,引导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通过中央财政的投入,调动地方财政和高等学校加强内涵建设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地方高师院校要充分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不搞政绩工程,不搞形象工程,集中优势资源,一心一意地投入到学校的内涵建设上来。

《构建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地方高师院校发展模式.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构建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地方高师院校发展模式.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