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军训心得体会 > 内容

走向教师专业化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2-03 06:07:40     阅读:


  进入21世纪,加快教师专业化进程、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已经成为我国教师教育的主要方向和任务。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活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技能、实施专业自主、体现专业道德、逐步提高从教素质,成为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即从一个“普通人”变成“教育者”的专业发展的过程。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既是一个认识过程,更是一个奋斗过程,既是一种职业资格的认定,更是一个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的自觉追求。
  一、对教师专业化的认识。
  1.教师专业化是一种世界趋势。
  20世纪60年代以来,旨在大幅度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教师专业化运动,成为世界许多国家教育发展的主导运动。早在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颁布了《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首次以官方文件形式对教师专业化作出了明确的界定:“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这种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的、持续的学习,获得并保持专业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1986年美国的卡内基教育和经济论坛工作小组、霍姆斯小组相继发表《国家为培养21世纪的教师作准备》和《明天的教师》两个重要报告,同时提出了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为教师教育的改革方向,努力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建议教师培养从本科阶段过渡到研究生教育阶段。进入21世纪以来,各国有关教师专业化的论述和实践已极为普遍。我国的香港和台湾分别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加大教师专业化教育制度的改革,教师专业化的观念成为社会的共识。
  2.教师专业化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需求和方向。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数量的变化和义务教育的普及,小学学龄人口逐步呈明显下降趋势,初中学龄人口也开始下降,中小学教师的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由过去的卖方市场转化为买方市场,教育部门录用新教师有了一定的选择余地。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要求教师教育由满足数量需求向质量提高转变。通过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来提高教师质量成为师范教育改革的目标。
  3.教师专业化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基础教育新的课程体系在课程的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所创新和突破。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向主要集中在以学生为本、强调基础性、强调对青少年学生的人文和道德的教育、强调综合性、强调个性化和多样化、重视信息技术功能的发挥等六个方面。从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向中不难发现,现代教育对教师的要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迫切需要教师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适应综合性教学、研究性教学、实践性教学的新要求,提高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将理论转化为方法的能力。明确自己是一名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和真诚对话者,不断地进行教学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从而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专业意识、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
  二、走向教师专业化的有效策略。
  教师专业化是一种理想目标和动态过程。从个体来看,教师专业化贯穿于整个教师生涯中,是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为更好地推动我国教师专业化的发展,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树立教师专业化的理念。
  理念层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是不是专业人员,教师可不可以替代;二是未来教师角色的定位问题。
  国际上职业专业化大致有六大标准:有专门知识;有较长时期的职业训练;有专门的职业道德;有自主权能根据自己专业进行判断和决策,而不是奉命;有组织;要终身学习。而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至少需要学科本身、学科教学法、教育学及教育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因此,根据以上标准,可以认定教师是一种专业性职业。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许多人依然认为教师职业至多只能算是一门“准专业”或“半专业”,“远未达到与医生、律师、工程师以及会计师相同的专业水平,不像这些专业性很强的职业一样具有不可替代性”。究其原因是极其复杂的,但其核心的因素在于教育专业化水平不高。而教育专业化水平不高归根结底是教育科学的专业化水平不高,这在我国表现更为突出。教育学科作为科学在我国的发展算来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我国教育科学的学科建设和专业化水平及程度仍然不高。因此,笔者认为,作为一名教育者,自己首先要树立专业意识,要加强教育科学的研究,不断提高教育科学的专业化水平。此外,还要积极普及教育科学理论,让教师职业体现越来越多的教育科学理论成分。要在全社会和教育界纠正“只要有知识就能当好教师”和“教师的学术水平、研究水平不高”等错误观念,改变教师职业具有一定替代性或是准专业化等糊涂看法。如果整个教师队伍不仅懂得教育科学的原理、原则,并且有应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一种全新的科学理论和方法进行教育教学工作,那么教师职业专业化水平就会越来越高。
  其次,未来教师角色定位问题。一方面社会对教师角色定位偏低,社会上仍有很多人把教师定位为“孩子王”,不愿从事教育工作,教师的工资收入同其他从业人员相比仍然偏低。为此,全社会首先要树立教师职业专业化意识。另一方面教师自身观念需要转变,很多教师自我定位低,仅把自己看作“教书匠”,这与现代教育理念要求的“教育家式的教师”和“研究型教师”相差甚远。只有教育者本人树立强烈的专业意识,把自己视为教学过程中的促进者、合作者、研究者与改革者,才能在整个专业生活中,自觉进行专业训练,习得教育技能,研修专业道德,进行教师专业人格的塑造,提高从教素质。
  2.建立系统的教师专业化制度保障。
  教师专业化作为一种教育理念,要想变为现实,必须建立完善的制度作为保证。
  一是要建立质量保证体系。随着基础教育的发展,我国中小学教育对教师的需要,由量的发展转换为质的提高,对教师获得高学历和建立教师认可制度的要求日益强烈。其主要体现在建立教师资格证书和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制订教师认证标准和确立教师资格认证考试制度,以专业资格认证制度代替学历教育等。在这些问题上,世界各国的具体操作辦法不同。如美国建立较统一的教师专业标准,实行全国统一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还有一些发达国家为了确保提高教师培养的专业化水平和教师的教育专业素质,提出了一系列的教师教育认可制度,建立了多层级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如学校只能聘用持有有效证书者任教,否则就要负法律责任等。1995年,我国颁布了《教师资格条例》,2000年,教育部颁布《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教师资格制度在全国开始全面实施。这些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都为教师职业品位的提升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走向教师专业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走向教师专业化.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