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教师心得体会 > 内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高师教育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2-04 06:05:24     阅读:


  [摘要]高等教育改革必须适应基础课程改革的需要。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直接影响到未来教师知识结构的合理建构。面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的挑战,高师教育课程改革必须从课程观、课程设置入手,转变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确立终身教育思想。
  [关键词]课程改革 基础教育 高师教育
  [作者简介]李开慧(1957- ),女,重庆人,重庆师范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数学课程与教学论。(重庆 400047)
  [中图分类号]G6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4-0062-03
  
   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向纵深发展。新的课程理念、新的教材、新的课程评价观,强烈冲击着现有的教师教育体系。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它要求中小学教师改革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确立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作为培养中学教师的高等师范院校,在这次改革中,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这次改革给高师院校和中学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改革的实践要求高等师范教育必须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和内容,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革,为基础教育输送适应新课程要求的新型师资。因此,研究目前高师教育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明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及时制定相关的改革措施,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出路和方向。
  
  一、目前高师教育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高等师范院校是培养教师的主要渠道。高师教育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师知识的最初建构。然而我国目前的高师教育在课程设置、教材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教育实习方面并未突出教师职业的独特性,与基础教育改革对未来教师提出的素质要求相差甚远,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未来教师知识结构的合理建构。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长期以来,高师教育一直实行“学科本位”的课程体系。对于“教什么”的学科专业课比例过大,约占总课时的60%~75%,而对于“如何教”的教育学、心理学、课程理论等教育类课程比例太小,低于总课时的10%。课程体系结构的不合理性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师范生以及中学教师知识结构的不完整性。世界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韩国普遍重视教育类课程的开设,教育类课程在师资培养中所占的比例分别达到总学时的40%、33%、30%,课程结构中教育类与学科类课程的比例基本上等于或大于1∶1。从中可以看出,我国高师教育课程结构比例失调,大大削弱了教师的教育专业训练。
  2.课程内容陈旧空泛,脱离实际。无论是学科专业课还是教育课程,门类少,内容陈旧空泛,脱离实际,对教育的指导意义不大。师范生很少接触学科前沿的学术思想,对本学科未来的发展前景了解甚少。传统的教育课程基本上还是以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为代表的“老三门”课程,师范生学完这几门课的结果就是获得一些抽象、呆板的概念和原则,而在未来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问题的时候,却不知道该怎么办,这就难以达到高师教育培养高素质教师的目标。
  3.教学方法单一老套,缺乏示范性。在高师教育中,“灌输式教学法”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这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出的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不相符。新课程教学观念提出要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由教师主宰向学生主动转变,由接受式学习向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转变。新课程下的基本教学观念,使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从原来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师范生毕业踏上教育岗位,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教学方式,而我们的教学方式仍然是教师主宰课堂,这种示范性给师范生带来很大的负面效应。
  4.教育实习时间短,流于形式。教育实习是师范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个重要环节,但目前教育实习环节的薄弱已成为师范教育亟待改革的一个重要部分。从教育实习的具体状况来看,第一个问题是时间短,这一点与国外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相比显得十分突出。例如,美国师范生的教育实践包括:实地经验和教育实习。前者是学生集中或分散到学校中当教师的助手,或批改作业,或组织学生活动,时间为三周,另外还要参加为期十五周的教育实习。德国特别重视对师范生各种实际能力的培养,把师范教育分成两个阶段,除了第一阶段有教育与教学实践安排以外,还专门安排了一个长达两年的见习阶段,这在世界上都是罕见的。而我们的教育实习一般只有八周,除去见习一周、总结一周,师范生真正的教学实践只剩下六周。
   教育实习的第二个问题是目标简单、形式化严重。由于时间短,实习任务仅限于讲授某几节内容,当一两周班主任等规定性内容,很难有学生自由发挥的余地,从内容到形式,基本上是走过场的“四步曲”,即跟班听课、讲课(6~8节)、当班主任、实习总结。这样的教育实习,难以使师范生迅速积累个人实践经验,形成教育教学技能,从而导致师范生毕业时很难具备从业竞争优势。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提出的挑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提出了全面的挑战。新的课程结构体系要求教师素质全面更新,课程内容现代化要求教师拓展学术视野。面对挑战,我们有必要全面了解全新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从而为制定高师培养人才的策略提供依据和参考。
  1.课程结构改革与教师素质的全面更新。课程结构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原有的不合理的课程结构,严重限制了课程的整体功能发挥。新的课程结构在适当降低理科课程和工具类课程比例的同时,着重增加了一些新的课程类型。一是增加了活动课程;二是增加了综合课程;三是增加了选修课程;四是增设了研究性课程。我国原有的中学课程多为接受型课程,不重视问题的情景性和问题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在进行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将研究性课程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类型,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
   面对以上基础课程结构的改革,要使高师培养出能胜任上述课程的教师,就必须全面更新教育观念,必须弄清新的课程结构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使高师教育顺应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首先,教师要有更宽的专业知识背景和专业适应能力。因为综合课程往往横跨多个学科。如“理科综合”横跨物理、化学、生物乃至航空航天、环境保护等众多专业领域;“文科综合”也涉及历史、地理、思想品德、法律等学科。现有师范院校培养的教师往往局限于某一专业,其知识结构与综合课程的要求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几乎没有一个专业的学生能真正适应综合课程的教学,这已成为综合课程改革的严重障碍。可见,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已迫在眉睫。其次,教师要树立新的课程观和教学观。活动课程、研究性课程具有很强的过程性和情景性,因此课程设计技能也成为教师的一种必备技能。最后,教师要有更强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课程结构改革使教师面临一系列以前从未面临过的问题,如综合课程的教学、活动课程的实施、研究性课程的设计、选修课的安排等,这些全新的课题对每一位教师来说都是一个挑战,要求教师具备基本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2.课程内容现代化与教师学术视野的提升。20世纪80年代早期,课程内容陈旧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一个重要问题。近十余年来,随着我国的科技发展和社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课程内容现代化已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化既表现在课程内容的更新,同时也表现在教材体系结构的优化、教材设计思路的现代化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引入。在课程内容的更新上,许多学科都打破了以往对中小学课程“基础性”的不当理解,以恰当的方式将学科的最新成果引入中小学课程。例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选修系列包括了信息安全与密码、对称与群、统筹法与图论初步、风险与决策、开关电路与布尔代数等全新的内容。许多教材的体系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如生物教材抛弃了以生物形态结构为主线的传统结构,转而以生命与环境的关系为主线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一些学科开始重视课程的生活价值,增加了许多以前不曾注意的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内容。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也融入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探索性学习等学习活动方式在众多教材中开始得以体现。现代信息技术已渗透到各门学科的教育之中。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高师教育的挑战及应对策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高师教育的挑战及应对策略.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