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讲话致辞 >  表态发言 > 内容

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教育过程中的社会融入研究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0-18 06:13:08     阅读:


  [摘要]农民工子女在进入城市学校之后的教育过程中的融入困难成为当前我国农民工子女教育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这有着深刻的体制、政策、文化和个人等多层面的原因。为此,应从城市教育一体化和均衡化发展、完善教育政策、提高农民工子女与城市社会的多元文化整合、促进农民工子女对城市教育的主动融入、设立学校社会工作者岗位等多个层面入手解决农民工子女在教育过程中的融入问题,促进其在城市教育中的社会融入。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教育过程;社会融入
  [作者简介]徐丽敏,天津理工大学应用社会学系讲师,博士,天津 300191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0)01-0197-05
  
  一、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教育过程中的社会融入问题
  
  我国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伴随农民工问题产生的,这一问题在上一阶段突出表现为农民工子女在城市的“入学难”。随着“两为主”政策的出台和实施,“入学难”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解决。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农民工子女在城市的教育问题就得到了全部解决。根据瑞典著名教育家托尔斯顿·胡森的“教育均等”三阶段说,起点均等只是教育公平中的第一阶段,过程平等和结果平等才是学生入学后的根本。因此教育机会均等已不仅仅局限于有入学的机会,而是已经提升到追求教育过程和结果均等这一高度。
  在进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上,当前阶段已经开始呈现出新的特征,集中表现为农民工子女在教育过程中的社会融人困难,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农民工子女受到了与城市孩子不同的对待,阻碍了其教育中的融入
  由于“两为主”政策的规制,有的地方政府不能违背政策规定而拒收农民工子女入学,但同时又由于教育经费缺乏等原因对接收农民工子女保留了一定的态度,因此在现实中就出现了种种“变通”的做法。如有的地方政府指定部分学校接收农民工子女,阻碍了其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获得(“分校”做法);有的地方则发展民办学校或打工子弟学校来承担农民工子女的教育任务,公办学校则不再招收农民工子女(“分校”做法);有的接受农民工子女的公办学校则将农民工子女单独分班,与当地学生分班学习(“分班”做法);还有的虽然把农民工子女与其他城市孩子安排在一个班级里,但是在座位安排上实行单独座位(“划块”做法)。这些区别对待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实质上阻碍了农民工子女对城市教育的融入。
  
  (二)在课堂教学上。农民工子女的融入状况不佳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资源的主要分配者,因此其态度和行为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农民工子女的融入状况。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有些教师对农民工子女学生实施了一种差异性的交往,这种差异性不仅表现在教师与学生个体互动以及教师与学生群体互动的比例差异上,而且更多地表现在教师与学生个体互动的对象差异上,即有的教师根据主观期望有选择性地对期望较高的学生施以额外多的照顾,而农民工子女则常常成为被忽略的对象。有的农民工子女由于明显感觉到了这种“异样”,因此越来越不愿意参与课堂,尤其是那些年龄较大的或是在城市有了一定“经历”的孩子对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这直接影响到了其对城市的社会融入。
  
  (三)在教学评价上,教师对农民工子女的评价容易受到刻板的偏见影响而对其持负面的评价
  如不讲卫生、不善交往、学习方法不灵活、知识面不宽、心理素质不高等等是城市学生和老师用来描述和评价农民工子女的常用词汇。有的公办学校则不把农民工子女的成绩计入班级考核成绩,在计算升学率的时候为了提高其升学率而把农民工子女排除在外。还有的学校在评“三好生”的时候对农民工子女有排斥等。
  
  (四)在社会交往上,农民工子女进入城市后处于一种边缘地位
  他们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往往只能将自己的社会交往限制在与自己有着相同背景(农村户口)和生活经验(农村生活)的同乡范围之内,缺乏一种立体的、有足够广度与深度的人际圈子,基本上同城市主流社会、主流文化相疏离。由于缺乏同城市学生平等的交往,农民工子女很难建立起一种超越乡缘的社会交往网络。在这样一种社会资本圈中,农民工子女逐渐把自己封闭起来,这反过来又缩小了其社会交往的范围,在客观上造成了农民工子女在教育融入上的不足,他们很难在同城市孩子的相互沟通和信任的基础上建构形成“我们”的归属意识。其结果是逐渐形成了自卑、自闭的性格,从而根本上阻碍了其对城市教育的融入。
  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教育过程中的社会融人问题,表明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学校(尤其是公办学校)学习过程中仍存在着受歧视和难以融入的问题。这其中既有前一阶段学者们关注的权利排斥,也存在着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层面的不平等问题。从社会融入视角来看,农民工子女在当前阶段的权利排斥主要是一种“隐性排斥”问题,即虽然随着政府政策的出台,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在“入学难”上已基本得到了政策上的权利保护,但是政策执行中的问题以及入学后接受教育过程中的难以融入问题逐渐成为当前农民工子女教育中最突出的问题。
  
  二、原因分析
  
  以上问题虽然表面上看来是简单的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中的问题,但是其产生却有着深刻的体制、政策、文化和个人等多层面的原因。具体分析如下:
  
  (一)教育体制层面
  我国的教育如同经济社会结构一样,存在着差距巨大的城乡“二元”现象,即“二元教育”。这种城乡“二元教育”是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实施“分级办学、分级管理”教育政策的结果。在这种二元教育格局下,城乡教育处于一种非均衡发展的状态,城市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处于优势。这在客观上吸引农村学生进入城市就读,以享受这种优势的教育资源。但同时,大量农民工子女的拥入又增加了城市学校的财政、管理等压力,由此降低了城市公办学校接纳农民工子女就读的积极性。更为深刻的是,农民工子女即使在城市入了学,在就学的过程中也处于一种教育上的弱势。具体来看,对于那些曾经在农村接受过教育的农民工子女来说,其前期在农村接受的教育水平低,教育设施比城市落后,这势必对其学业成绩造成不良的影响。当其进入城市学校后,其教育的累积性将发挥作用,缺失的或劣质的前期教育使其后续教育难以衔接甚至无法进行,其结果是造成了后续教育的低效性或无效性,即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公办学校的成绩不良。而对于那些没有在农村接受过教育的农民工子女来说,则由于教育的代际传递原因,农民工本身的教育弱势所造成的人力资本发展不足会延续或传递给其子女,从而造成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教育中的融入难题。而且从微观上来说,农民工子女前期在

《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教育过程中的社会融入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教育过程中的社会融入研究.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