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讲话致辞 >  表态发言 > 内容

论我国会计人才教育培养模式改革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1-28 06:08:23     阅读:


  摘要:随着市场对会计人才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我国会计教育已经不能适应市场需要。本文通过考察中西方会计教育的历史变迁,探寻会计教育模式变迁规律,提出会计教育模式改革的建议。认为产权关系变迁是会计教育模式变革的内在原因,必须改革现行会计教育模式使其适应产权关系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关键词:会计教育 产权关系 教育目标
  
  一、西方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演变
  “教育模式”具体包括教育目标、教育方向、教育形式、教育内容等,按此标准与西方国家会计教育发展史,西方会计教育模式可分为19世纪中叶以前、19世纪中叶直至20世纪60年代、20世纪80年代至今三个阶段。
  (一)19世纪中叶以前西方会计教育模式 19世纪中叶以前,西方国家的教育模式发展缓慢。在漫长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时期,国家并没有为培养会计人员开设专门的学校。会计作为君王控制国家权力的重要工具,政府会计人员不是君王大臣的亲属就是他们的亲信。会计人员不是自学成才就是师徒相授。而寺院与庄园会计人员也主要是寺院与庄园内部自己培养。直到19世纪末,学徒式培养模式一直是西方会计教育主流形式之一。尽管我们说,师徒相授是西方古代会计教育的主流,但这并不代表西方没有其他会计教育形式,如海渥的《会计史》提到:大约公元1300年时,牛津大学开设簿记课程,旨在培养未来可以保管与英国庄园管理有关的计算板、会计账簿和羊皮纸卷的书记官。在17世纪至18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簿记人员的地位越来受到人们重视,西方国家一些商业学校逐渐教授学生会计技术与知识。由于缺乏系统会计理论与统一会计制度,商业学校教授的只能关于会计的记账技术与方法。因此,古代西方国家会计教育在以师徒相授的主要形式,学校教育形式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而不断发展。这一阶段的会计教育目标是培养“簿记”人才,会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会计技术,会计教育的方法主要是“簿记”实践。
  (二)19世纪中叶直至20世纪60年代西方会计教育模式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催生现代会计职业团体,现代会计职业团体的出现促进了会计职业教育的发展。1880年5月11日,英格兰和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成立。1895年荷兰王国参照英国会计师协会模式成立会计师协会。加入会计师协会者必须通过资格考试。据统计,19世纪末全世界会计师人数大约11,000人。(海渥,1991) 19世纪80年代随着英国在美国投资的增加,职业会计师自然而然出现在美国。限于历史资料的匮乏,我们无从知道当时会计职业考试的内容。不过,根据当时的会计发展状况,我们以为,19世纪末西方会计教育还主要停留在会计技术与方法的教授,特别是对复式记账方法与成本会计技术(成本会计技术在19世纪下半叶发展迅速)教授。直到20世纪20年代,以会计技术为会计教育主要内容的状况在西方国家依然如故。鉴于20世纪美国各方面制度在西方国家出色表现,下文主要是以美国为例。20世纪20年代美国大学提供90多门课程,通常反映注册会计师考试中的技术问题。其他领域学者也认为,会计是纯粹技术。(加里.约翰.普雷维茨、巴巴拉.达比斯.莫里诺,2006)会计教育的教师在大学的地位也因为会计被视为技术而非理论受到鄙视。尽管如此,我们发现,20世纪初西方国家已经在通过高校大量教育与培训会计人才,据有关资料显示,1930年美国有超过300所学校颁发会计学学位。会计教育令美国会计实务界失望,因为高校会计教育缺乏长远目标,缺乏理论支持,缺乏优秀教师等等。改革会计高等教育是必然的。1929年至1933年经济大危机是美国会计教育发生转变的契机。自30年代起美国会计界全面研究会计理论,并形成财务会计理论体系。证券交易委员会制定上市公司统一的会计准则。因此,会计教育的内容以统一会计准则与相关会计理论为主。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世界经济复苏,市场对会计人员的需求大增。考虑到当时会计人员素质不一,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规定,注册会计师必须拥有会计专业学士学位,通过注册会计师的资格考试,并接受后续教育。(于增彪、赵晓东,2004)直到1960年前,美国会计高等教育还是以职业技术为导向,只不过这种技术导向已经不是20年代以前的单纯技术,而是统一会计准则与会计理论。以技术为导向的会计教育逐渐不能适应二战以后交叉学科学术研究趋势的形势需要。1960年以后,美国的会计教育引入大量会计学术研究成果,会计教育增添许多学术研究的气氛。然而,会计研究成与会计实务脱离,会计研究成果不能指导实践,会计教育再次面临改革,这次改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
  (三)20世纪80年代至今西方国家会计教育模式 20世纪80年代,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传统的“簿记型”的会计人员已经不能适应信息时代要求。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迫使企业不断加强管理,“管理型”会计人才成为市场稀缺的资源。面对新形势,传统的会计教育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受到严重的冲击。美国会计界对会计教育给予高度关注,1986年美国会计学会(AAA)公布的贝德福特报告(Bedford Report)、1989年“四大”国际会计公司共同发表《白皮书》都对会计教育改革提出建议。20世纪70年代后期会计实务界建议,2000年开始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必须先修完会计150学分。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采用资助方式支持13所高校进行会计教育改革。美国会计教育注重对学生沟通能力、领悟能力、人际关系、职业道德与信念、知识结构的广度与深度结合等方面培养与训练。(于增彪、赵晓东,2004)在国际上,美国会计教育的改革不是个例,比如澳大利亚的会计教育。澳大利亚会计本科的教育特别注重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还关注文字与语言能力、人际交际能力、组织能力、团体协作精神的培养。(田志刚,2009)西方各国会计教育改革存在很大相似性,其主要原因是他们都面临共同的国际经济环境。
  二、我国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演变
  我国会计教育模式可分为新中国建国前与建国后两个大阶段。而建国后我国会计教育又可大致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建国初期;第二阶段是文革时期;第三阶段改革开放后的“会计教育恢复与发展阶段”。(吴水澎,2007)改革开放后的“会计教育恢复与发展阶段”还可以再划分为三个阶段:改革开放至1993年;1993年至2001年、2001年至今。
  (一)建国前我国会计教育模式 会计应属于“隐学”范畴,与《论语》《大学》等“显学”相比,其重要性并不逊色,我国古代许多国家重臣、著名学者都对会计有所涉略。依此可见,我国古代文人并未将会计看成是“小道小技”。我国古代会计教育往往是“师徒制”或自学为主。会计作为统治者控制权力的重要工具,会计的教育方式诠释了统治者关于“国之利器不可示人” 的秘而不宣的道理。正因为如此,我国古代出现会计教育的匮乏、会计人才稀缺的现象。 在以政府会计为主古代,会计人员的稀缺意味着统治者信息不对称问题的严重性。唐朝刘晏擅于选拔与培养有会计才能的官吏成为政府财务方面骨干力量,如韩洄、元琇、裴典等人,并利用各道设置的巡院建立发达的财经信息情报网。这从正面反映我国古代统治者在政府会计方面的缺失,也反映会计人才的重要性。我国落后的会计教育模式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民国时期,我国传统中式会计受到西方国家复式记账会计的冲击。一些贤达发挥“洋为中用”的精神,援引西方会计对中式会计进行改革。此时期,一些高校开设会计课程,比如对“改良中式簿记思想”有较大贡献的徐永祚,先后在神州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中华工商专科学校教授会计学、高等会计学、审计学等课程。潘序伦学成回国后先后在东南大学、暨南大学任教。(刘常青,2005)民国时期的高校会计教育内容主要是西式会计思想与改良的中式簿记思想与技术。

《论我国会计人才教育培养模式改革.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论我国会计人才教育培养模式改革.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