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公文大全 >  妇联公文 > 内容

正蒙书院: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小学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2-06 06:05:29     阅读:


  摘 要: 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张焕纶所创办的正蒙书院(后改名为梅溪学堂)被认为是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小学。虽然它采用中国固有的“分斋教学法”,但实际的课程设置、教授内容、教学组织管理等为西方学校制度的模拟。本文通过描绘正蒙书院的历史沿革、办学理念、课程安排、教学情况来指出张焕纶与正蒙书院的当代价值。
  关键词: 中国近代 张焕纶 正蒙书院 小学教育
  
  1840年的鸦片战争,西方列强用炮火打开了清朝闭关锁国的大门,给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影响。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各方有志之士积极探寻富国强兵之道。其中洋务派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翻译出版西学书籍,以期“师夷长技以制夷”。在这股新教育之风的影响下,一批“先知先觉”者意识到“国家盛衰,系乎风俗人才,而风俗人才尤急于蒙养”,以改良教育为己任,不畏艰难,自办了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小学——正蒙书院,由此改变了传统文化独占小学教坛的局面,拉开了近代小学教育改革的序幕。
  一、 张焕纶与正蒙书院的历史沿革
  张焕纶,字经甫,出身于上海本地商人世家。由于童年时期受到良好的教育,加上亲历社会的动荡不安,使其“幼读书即有经世志”。青年时入龙门书院,师从著名学者刘熙载而成为上海名儒,不拘于迂腐空疏的义理考据,关心与国计民生有关的经世之学。1878年,张先生以《上曾侯条陈》向曾纪泽提出六条建议,其中第五条可以看作是他创办蒙学的思想基础。里面提到西方“制胜之本,不在富强,其军民相视,上下一体,实有暗合于儒者之言,则其为政教必有斐然可观者”,“窃谓国家盛衰,系乎风俗人才,而风俗人才尤急于蒙养。西国孩童皆有书院,犹得古者小学之意。今虽设有出洋局,然费巨难继,所养仅百人,岂能家喻户晓?不如取各国学校书院章程,翻译成书,寄归中国,请先于通商各埠设蒙养书院,取古人教弟子之法,而略以西法参之,冀希推广”。[1]这段话指出了洋务运动急功近利的弊端,提倡“教者政之本,教成则政立”,并且蕴含普及启蒙教育的思想,令曾纪泽、郭嵩焘刮目相看。
  但张先生并没有把雄心壮志停留在上书、议政上,他感“吾国人材多汩没于虚浮无用之学”,以“实学培后进,储为国用”为己任,积极投入到创办蒙养学院的实践活动中。同年12月,张经甫与书院好友沈成浩、徐基德、范本礼、叶茂春和张焕符租屋创设私塾,取蒙以养正之义,名正蒙书院,招收学生40余人。起初,书院的费用来源主要靠本地乡绅资助,如先后任校董的姚天来、王宗寿、范凤藻、叶茂春、曹基善等,而教员教书不取分文报酬。但即使这样,随着学生增多,费用仍入不敷出。到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道县岁捐钱六百千”,使书院得以维持。[2]光绪八年 (公元1882年)苏松太道邵友濂看到张焕纶办的正蒙书院“生徒近百人,少长有秩,讲授有序,董率有节,作息有程,彬彬乎如游古党庠术序间,与博士弟子相酬对”,大为嘉赏。但又叹服张焕纶“用志之宏,任道之毅,而虑其力不继也”,于是筹集经费,购地建屋;存典生息,改善师生生活。又增设英、法文馆,聘请通晓西学的人担任教师。[3]张焕纶感慨官方支持,“功令,书院隶于官,且旧称正蒙,近一姓家学,义不敢居”,[4]主动将该校改为官办,因该校位于“梅溪故址”,就正式改称“梅溪书院”。
  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清廷下令全国各地的书院改为学堂。梅溪书院遂改名为“梅溪高等小学堂”。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张焕纶归道山,被推举为校长。宣统三年,官款断绝,张焕纶请市厅补助,梅溪改名为“市立梅溪高等小学校”。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改为市立初等小学,后改称上海市立梅溪小学。民国35年改为上海市第四区中心国民学校。1950年改称蓬莱区第一中心小学,1956年称蓬莱路第一小学。1984年建造新校舍,恢复梅溪小学原名。虽然数度改名,但梅溪一直秉承张先生的办学理念,在百年沧桑中屹立不倒,成为上海历史最悠久的现代学校之一。
  二、书院的办学宗旨与组织管理
  正蒙书院受当时社会新思潮的影响,改变了传统蒙学注重礼仪、洒扫、应对等旧章,以读书为体,治事为用,注重培养体用兼备的人才,这使近代小学首先从办学理念上有所突破,不再拘泥于诵经读典,为后来各所小学起了榜样作用。张先生曾谓:“儒者有五蔽,蔽于考据琐屑,则儒而贾;蔽于词章泽涂,则儒而忧;蔽于理学玄虚,则儒而释;蔽于象数祸福,则儒而巫;蔽于功名富贵,直儒而贼矣。”[5]虽然他对儒学的弊端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但并不是盲目地加以否定。从总体上来说,他的思想与“中体西用”相吻合,书院的道德教育以儒学为主,而课程设置、教授方法则更贴近西方的学校教育模式。重器识,轻文艺,尚博爱,耻独善,以体现“明义理,识时务”的宗旨。
  正蒙书院的教学组织也采用中西结合的方式。一方面“远师古小学教人之遗法”,模仿宋代著名教育家胡瑗“分斋教学法”,分经艺、治事两斋,以国文为经艺,以数学、格致、诗歌、英法文等为治事,并在课余兼习击球、投壶、习射等游戏之课,后又增加商业课程,兼施实业教练,以体现“读书为体,治事为用”的教学原则。另一方面 “近采泰西小学校之成规”,教学采用多级教学制,按学生原有水平(主要是国文水平)的不同分为多个学级,每级一个班,每班置一班长,每斋置一斋长,斋长上有学长。如果国文水平比较高,那就可以升班,相反,如果英语、数学比较好,而国文不到头班,就仍然不能毕业。这是中国小学史上首次采用班级授课制组织教学,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在学校管理上,教师要以父兄的感情真心对待学生,使师生处于和谐关系中。但同时也要严格要求学生,“治学生当如治兵,终日之间,自晨动以至晦休,无不与共。膳则与学生同席,宿则与学生共舍,视学务直如家务焉”。这种管理方式不仅有序,而且能随时把握学生的动态。[6]另外,书院每七天有一休沐日,亦称游息日,以游息为主,开展多种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学长、斋长、班长各负其责,“递相监督”,这既可使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又可锻炼和培养学生干部的管理能力。这些都可以看出张焕纶的办学思想以实用为主,处处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
  三、书院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
  正蒙书院的课程设置已基本具有现代课程的雏形,它汲取了西方分科思想,在学科设置上较明显地具有了近代学科意识:“以积学、寡过、养生三事课弟子,合乎西洋德、智、体三育”。[7]其中,国文、数学、英法文等可称为智育,所学内容与社会发展相联系,而不是拘泥于考据琐屑之类。据胡适在《四十自述》里回忆,他初入学时,分在五班,所用教材为《蒙学读本》、《华英初阶》、《笔算数学》等,后因为在上课时指出老师一处错误,老师考其国文水平后,就直接跳到了二班,这说明当时分班的标准是国文程度。刚到二班,老师就出了一个论题“原日本之所由强”和一个经义题“古之为关者将以御暴,今之为关也将以为暴”,题目虽然有浓重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但是与当时社会息息相关,胡适也由此开始关注社会新思想,接触到梁启超等人的学说。
  在体育方面,所设课程有投壶、习射、击球、超距、卫生、习武等,分日轮流演习。书院注重实践和爱国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义务和责任感。在中法战争时,张焕纶平时日间让学生进行队列等军事方面的操练,夜晚则带领他们在上海城内巡逻。因此,后人评论该校“是上海最早实行军事训练的学校,同时是上海童子军的老祖师”。[8]

《正蒙书院: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小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正蒙书院: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小学.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