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书信文档 >  委托书 > 内容

高职教育中新管理主义的选择与运用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1-13 06:09:34     阅读:


  摘要:主要从教育理念、机构设置、学校管理、工学结合和教学模式变革五个方面简单描述了新管理主义对高职教育的渗透。新管理主义为高职教育的管理改革带来了新的改变。把新管理主义运用于高职教育时要坚持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的主旨;遵循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把公正作为衡量高职教育效益的重要参考系数。
  关键词:高职教育;新管理主义;企业化
  作者简介:何杨勇(1977-),男,浙江诸暨人,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浙江大学在读博士生。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08)06-0024-04
  
  一、概念
  
  新管理主义取自英文(new managerialism)的译名,对新管理主义的理解有许多不同的观点,根据Rosemary Deem和KevianJ.Brehony认为,新管理主义等同于新公共管理(new management),主旨是反对公共机关里科层职权(bureau-professional power)高于其应当提供的服务。新管理主义具有几个方面的特征:取消科层规定中的流程;强调活动中管理的重要性;对员工实行业绩监控(或者鼓励自我监控);达成经济或者其他目标;采用公开的服务质量核查方式和准市场的方式来促进服务。我国学者总结了新管理主义理念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以市场导航型政府代替了操桨型政府。二是以市场代替了管制,出现了解制,从政府部门解制交给市场。三是用授能型政府代替了服务型政府,除让公众选择外,还要帮助他们得到可以选择的东西。四是以消费者导向代替官僚导向,政府要激发创新能力,与市场消费导向互动和回应。五是以赚钱代替花钱。六是危机管理上要用防御式管理代替治愈式管理,在危机发生前做好预防准备,而不是危机后单纯的加以治疗。七是以参与式管理代替层级式管理。
  本文分析新管理主义在我国高职学院教育管理中的渗透,重点分析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企业化”变革倾向。
  
  二、现状描述
  
  如Deem所述,新管理主义并非是一个新事物,在英国上世纪80年代就出现了。当前我国高职教育,也已有形无形地涉入了新管理主义的管理理念和方式,具体情形简单描述如下:
  1.教育理念。卢乃桂指出:“在新的社会经济背景下,由于知识在生产中的作用以及因此而改变的劳动力构成,导致这样一种情形:劳动力市场需要的,是能带来新价值的知识与技能;学生需要的,是能使其顺利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文凭,至于这种文凭能否使其顺利进入劳动力市场并在劳动力市场具有竞争力,则要看其中凝聚了多少有‘交换价值’的知识。”对知识使用价值的重视,是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理性逻辑。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为经济发展服务”,“面向市场办学”不止一次在针对职业教育的政府文件中出现{1}。相关文件对“以就业为导向”的一再强调,高职教育评估把就业率作为一个重要参考指标,说明政府把市场和促进经济发展,服务于经济,作为高职教育发展的合理性依据和衡量标准之一,同时也作为高职教育区别于其他高等教育形式的重要特征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高职教育需要把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放在首位的同时,为市场和经济服务,也已成为决策的重要依据。知识价值的重要性的增强,必然需要高职教育管理中一些新的特征的出现。
  2.机构设置。美国著名高等教育研究专家伯顿·克拉克在《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2}一书中总结出“创业型”大学的五个要素,其中一个重要的要素是,“建立专门从事知识转化、工业联合、发展知识产权的专业性办公室。此外,大学甚至会建立一些跨学科、项目取向的研究中心。”一些高职院校已经设立了产学办公室,因为学校的历史和行政布局的差异,产学办公室的职能也会有所不同,但其在从事与校外企业联合,促进学院和企业人员的流动,协调学校与企业资金、设备的分配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产学办的出现,一方面说明了一些高职院校对工学结合的重视,另一方面也是“新管理主义”渗透高职教育管理的必然结果,学校有必要从学院层面去开拓校企联合的渠道,仔细核算合作的成本和收益,讲求办学的成本和收益。
  3.学校管理。高职院校在管理当中在不同程度借鉴了企业和市场的利润、绩效考核和成本计算等手段。例如,高职院校积极地寻求“创收”途径,比较常见的是依托行业、企业和名校,承办各类培训班。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出租、置换,利用学院现有的设备,从事生产性的活动,获取利润;学院对于教师的考核,强调“技术化”、“规范化”和“统一化”。有的高职院校为了有效降低成本,一方面对教师工作量作了限定(一周多少课时),另一方面,为了完成教学计划,把两个班甚至三个班合在一起,从单方面看,教师工作时间减少了,学校成本降低了,但是教师的工作负荷增加了,教学质量下降了。
  4.工学结合。从内涵上分析,工学结合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企业的学院化”,即积极挖掘企业的育人功能。积极引导企业接收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为高职生的培训提供相应的师资设备,甚至直接把企业的生产车间放到学院当中,作为学生实践基地等等;另一方面是“学院的企业化”即力求按照企业需要开展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尽量使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实践中,无论是“企业的学院化”还是“学院的企业化”都面临困难③。“企业学院化”比“学院企业化”更为艰难,原因是后者高职院校还掌握着较多主动权,而企业则是“利润第一”,倘若“利润”和“育人”发生矛盾,企业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利润”。“企业的学院化”和“学院的企业化”两者有所差异,不同的职业学院有不同的选择,然而高职院校试图以企业的运作逻辑来改造原来所谓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这一点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
  5.教学模式变革。“学院企业化”,以企业的模式来改造教育,使教学从企业中汲取灵感,创造新的培养模式,改造旧的教学方式。试举两例:一是“项目驱动式”。“‘项目驱动式’人才培养模式,以项目为载体,以双赢为前提……。在项目合作过程中完成教学培养工作,最后达到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目的。”这是从企业管理中的“项目管理”借鉴而来。有的学院已做得比较精致,使项目能够较好发挥培养学生的任务,有的做得比较粗糙,并没有对项目作多少转化。虽然项目完成了,经济效益取得了,可是学生收获甚小;二是“订单式”培养。“所谓订单教育,就是指作为培养方的高职院校与作为用人方的企事业单位针对社会和市场需求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签订用人订单,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通过 ‘工学交替‘的方式分别在学校和用人单位进行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现实中“订单教育”并不一定满足上面所述的所有条件。无论采用何种“订单教育”,学生类似于企业中的“商品”,企业是“顾客”,学校是“生产商”这一特征是所有“订单教育”所共同具有的。“项目驱动式”和“订单教育”等教育模式借鉴“企业化”的改革,都说明高职院校力图把企业的运行逻辑和方式作为培养学生能力的途径融通。
  

《高职教育中新管理主义的选择与运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高职教育中新管理主义的选择与运用.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