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个人述职报告 > 内容

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的比较研究及借鉴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1-21 06:04:36     阅读:


  [摘 要]近十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以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迅速完成了从精英化向大众化阶段的转变。在这一过程中,教育体制、教育投入和就业的矛盾日益突出。这些矛盾可以通过借鉴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伴随着高等教育制度进一步改革和发展来解决。
  [关键词]高等教育 精英化 大众化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843 (2008)03-0043-05
  [作者简介]邹治,陈万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210016)
  
  20世纪50、60年代是西方高等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在此基础上,高等教育发展的三阶段理论应运而生。发达国家先后从高等教育的精英化阶段步入大众化阶段,继而向普及化迈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大发展从1999年高校扩大招生规模开始正式启动,到2005年高等教育的数量指标上已经达到了大众化的标准,迅速完成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的转变。短短7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十几甚至几十年的发展道路,在此过程难免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本文主要通过回顾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理论,比较世界典型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特征和经验,为我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
  
  一、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理论
  
  1973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著名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教授在《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一文中,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主要衡量指标,分别设定了15%以下、15%~50%和50%以上三个界限,将高等教育发展进程分为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该文从宏观的高等教育规模、观念、功能以及微观的课程、教学形式等11个维度,详细论述了高等教育发展三阶段的全过程,其思想可概括为表1。
  
  从上述比较分析可以看出,高等教育从精英到大众再到普及的三个阶段的发展,不仅仅是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这一数量指标的增加,还将改变高等教育系统中各功能的性质,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二、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概况
  
  (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历经起伏。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66年,是高等教育接管、改造和发展的17年,即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以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高等教育。之后是“文革”中高等教育受到严重摧残的十年。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高等教育步入了持续发展的轨道。从新中国成立直到1999年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之前,可以称之为我国高等教育精英化阶段。
  1999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了到2010年“我国同龄人口的高等教育入学率要从现在的9%提高到15%左右”,从而启动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1999年,我国普通高校招收人数达到了157万,比1998年增加45万,增幅达44%。2000年继续扩招,达到222.1万。2000年制定的“十五”计划,又将15%的指标提前为争取2005年达到。2005年,我国高校录取人数为504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1%,进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阶段。
  
  (二)我国高等教育现阶段主要问题
  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是一个奇迹,但在奇迹背后却隐藏着不少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将大大制约我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1.高等教育体制问题。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核心问题是高校缺乏自主权。长期以来,我国公立大学都是由政府一手包办,科层化、官僚化和官本位大大降低了高校的运作效率。自主权的缺乏,使得高校无法以社会需求为主导充分挖掘自身潜力,无法在投资、管理、办学体制上创新,也就制约了高校在招生、专业和课程设置等方面的灵活性,造成了我国高等教育办学形式单一、教育层次不能拉开差距,从而远远不能满足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对于高等教育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的需求。
  2.教育投入问题。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多年来一直是困扰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难题。 “穷国办大教育”的国情,使我国不得不以不足全世界3%的公共教育经费支撑着超过全世界1/5在校生的办学规模。主要靠国家财政投入的单一的教育经费来源,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民众高涨的教育需求和日益扩大的教育规模,必将严重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3.就业问题。就业是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严峻考验。扩招前的1999年,我国教育部直属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82%,其中本科生为85%,专科生为54%,研究生就业率平均在95%以上。2003年是高校扩张后本科生毕业的第一年,本科生就业率为83.8%。到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72.6%,其中研究生就业率91.9%,本科生81.7%,高职高专生62.1%。高校扩招后本科及研究生的就业率都有所下降,高职高专就业率虽有所提高,但总体就业率仍然大大低于本科和研究生的就业率。能否解决好毕业生就业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继续发展,也将影响到我国社会的安定和发展,因而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格外关注。
  上述问题综合反映,我国高等教育尽管从规模数量上达到了大众化的标准,但是高等教育系统各功能的性质并没有在数量扩张的同时与之协调发展。鉴于发达国家基本在20世纪70年代就完成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转型,从90年代开始纷纷迈向普及化阶段,比较总结其中一些较有代表性的国家的高等教育转型特征及成功经验,将为我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三、世界典型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比较借鉴
  
  (一)世界典型国家高等教育发展历程
  美国是第一个经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国家,最早于20世纪40年代末到50年代中期完成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向大众化阶段的转变。1971年,美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国家。20世纪60~70年代,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主要发达国家,以及亚洲的日本、印度等国家也进入大众化阶段。90年代后期,各国的高等教育又有了大幅度的增长,这一时期,英国、日本、印度等国家的高等教育逐渐完成了从大众化到普及化的过渡。
  
  (二)世界典型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特征比较
  纵观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转型发展,尽管其完成时间、发展速度及进程不尽相同,但仍然有如下几个共同特征:
  1.政治、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推动作用。经济增长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有研究表明,高等教育入学率与人均GDP之间的关联度很高:当人均GDP收入低于1 000美元时,适龄人口高等教育入学率在15%以下;当人均GDP在1 000-3 000美元时,高等教育入学率在15-50%之间,当人均GDP高于1.2万美元时,高等教育入学率超过50%。例如在日本,在高等教育大发展的1960年到1975年的15年间,GDP急剧增长了近8倍,由人均17.1万日元增加到132.5万日元。
  高等教育的发展也是政治发展和社会变革的产物。在美国,二战后为安置大量退伍士兵,于1944年颁布了《士兵权利法案》。该法案对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使得美国高等教育一举摆脱了战争时期高校学生锐减的困境,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1943-1944年度的6.8%猛增到了1945-1946年度的10%。从1945年至1956年累计有549.6万退伍军人获得政府补贴进入高校学习,在此期间,美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持续攀升,1954年稳定在了15%以上,1956年已将近20%。而民权运动又促生了1964年《民权法案》的颁布,使得60年代中期以后高校中黑人和少数民族学生的增长率逐年提高。在印度,高等教育的发展更是政治的产物。印度的政治领导人在国家独立后,为了维护国家稳定和改变落后状况,宣扬高等教育是改变个人生活状况和社会地位的重要途径,把发展高等教育看作是实现现代化的捷径,激发了人民要求高等教育民主化的呼声,印度高等教育的大发展由此开始。

《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的比较研究及借鉴.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的比较研究及借鉴.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