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村官述职报告 > 内容

挖掘古代教育思想,推进现代教育发展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2-04 06:09:47     阅读:


  摘要: 本文分析了我国古代的几个基本教育思想,并对新形势下如何继承革新、推进现代教育发展作了进一步挖掘和阐述。
  关键词: 古代教育思想 现代教育 挖掘 发展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素以文明古国著称于世。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涌现了许多重要的教育思想家和教育流派,他们有如群星璀璨,各自体现了时代的精神风貌,代表着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发展演变的各个阶段,为传播丰富灿烂的中国文化,形成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与心理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同时亦形成了中华民族重要的教育传统。
  中华民族的传统教育思想是多方面和多层次的,这种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是中国教育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也是世界教育宝库中极为珍贵的遗产。因此,挖掘我国古代教育思想,将其精华发扬光大,克服并扬弃消极方面,扬长避短,对于我们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推动我国现代教育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一、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是孔子春秋末期面对官学衰落私学兴起,从“性相近,习相远”的理论前提出发而提出的教育主张。其基本含义就是要打破当时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受教育对象的范围,只要诚心求教,不论贫富贵贱、华夏与华夷诸族,不分社会地位和身份财产,均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为此,孔子在教育实践中广收门徒,其弟子三千,既有贵族子弟、千金富商,亦有乡野鄙家、贫且贱者;既有华夏族人,亦有华夷诸族,可谓三教九流,无所不有。
  孔子“有教无类”的主张具有全民教育的含义,它将知识普及于平民,由“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四夷”,开教育平民化之先河,符合社会历史进步潮流和教育事业发展趋势,即使在当今时代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当前,我国教育事业正处在继往开来的大发展时期,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均取得了显著成绩,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教育对象不仅包括了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家庭子女,而且涉及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不同民族,“有教无类”在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中得到了鲜明体现。当然,在推进我国现代教育向前发展的进程中,为更好地贯彻“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仍有一些须认真重视并加以解决的问题。
  首先是贫困生上学难问题。贫困生因家庭困难而辍学者仍大有人在。在基础教育方面,最近几年,城乡中小学免除学杂费,给许多困难家庭孩子带来了福音,尽管如此,仍不能解决所有问题。高等教育由于并轨缴费,贫困大学生资助问题亦提上了议事日程。为此,一方面,对于基础教育的贫困学生,“希望工程”不仅不能撤销,而且仍需进一步加强建设,在积极拓宽筹资渠道、争取社会捐赠的同时,必要时中央与地方财政还需注入一定资金。同时可以县(市)为基本单位在各县(市)教育主管部门设立“希望工程”办公室,由其具体负责掌握全县(市)中小学贫困生情况并负责协调救助工作,并以“结对子”帮扶等形式切实帮助贫困学生渡过难关。尤为重要的是,政府要对贫困生家庭实行开发性扶贫,帮助贫困家庭尽快脱贫致富,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生问题。另一方面,对于贫困大学生的资助问题,可采取勤工俭学与贷学金、助学金相结合的办法,让贫困大学生参加学校或校外的勤工俭学活动,各高校的勤工俭学岗位原则上一律安排给贫困学生。在此基础上,各高校要设立针对贫困学生的助学金和贷学金,国家亦要有相应的贫困大学生助学专项资金,每年或每半年下拨给各高校。特别是要充分发挥银行的作用,让其为高校贫困生提供助学贷款,并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且还款期限要适当放宽,以毕业后开始还贷,6-8年还清为限较为适宜。助学贷款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是国家要制定出一套完善的助学贷款还贷政策,以杜绝恶意逃避还贷者,减轻银行的后顾之忧。
  其次是男女教育机会均等问题。远在两千多年前柏拉图就提出了男女教育平等的思想。今天,我国许多女性已经能与男性一同接受现代教育。但不可否认,与男性相比,女性受教育的机会要少得多。一些女性想读书却不能如愿,这与“有教无类”明显相悖。为此,我们应当从以下方面作出努力。一是要摒弃“重男轻女”陋习。“重男轻女”、“男尊女卑”是男女教育机会不均等的重要思想根源,要从思想根源上根除这种陋习,移风易俗,大肆进行舆论宣传,使男女平等思想犹如“王谢堂前燕”,切实“飞入寻常百姓人家”,为男女接受同等教育扫清思想障碍。二是应制定一部《女性教育促进法》,以专门法的形式就女性教育权利保障等诸多方面给予规定,并引导全社会都积极重视女性教育。三是女性自身要自尊、自爱、自强,不妄自菲薄,要为争取自身的教育权利、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作出不懈努力。
  
  二、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解决教学中统一要求与个别差异之间矛盾的教学原则。孔子是最早注意到教学中统一要求与个别差异这一矛盾并实施因材施教的教育家。他十分注意从德才两方面观察、了解学生,熟悉学生的个性特点,并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确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进度。如学生同样问仁、问孝、问政,不同的学生其回答往往难易、深浅、详略、繁简各不相同。《学记》主张“长善救失”,更是强调在了解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因材施教,并对学生在学习上的各种特点作出了更具体的分析,进一步深化了这一原则。其他如孟子、汉朝徐干、宋朝朱熹与张载、明朝王守仁等教育家亦十分重视因材施教,他们丰富的经验和精辟论述对后人教益良多。[1]
  因材施教原则的运用解决了教学要求与教学对象不同特点的矛盾,使学生能各尽其才,反映了我国古代教育家对教育规律的深刻认识,对今天的学校教育亦颇有借鉴意义。
  历史车轮已驶入二十一世纪,因材施教原则在现代学校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在高校扩招背景下与生师比日益攀升的情况下,高等学校要不要因材施教,以及如何因材施教是摆在每一位高校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认为,高等学校不仅要因材施教,而且要在更深的层次和更宽广的领域展开。这就要求我们要以开拓的勇气和创新的精神不懈地进行探索。其一,全面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学校选聘责任心强、工作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本科生导师,同时亦积极鼓励学校的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等有较高学术水平与声望的专家学者担任本科生导师,且每位导师指导的学生数不可太多,以20人左右为宜。导师要充分了解所指导的学生,不仅要关心学生的思想进步,引导其养成良好的品行,明确学习目的和成才目标,而且要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指导其专业学习、选课、选专业、进行课题研究,以及制定学习、发展计划与职业生涯规划等。需要强调的是,导师要以导为主,与学生结成亲密的朋友,切忌居高临下,以老师自居,否则将收效不佳。其二,组建大学生社团。高校各大学生社团要有一至两名教师参与指导,社团负责人由社团成员选举产生,负责定期组织有关活动,指导教师亦要定期参与社团活动,了解成员相关情况,提出合理化建议。通过社团活动使学生兴趣、专长得以发挥,并有教师适当参与和指导,从而曲径通幽,达到因材施教之效。其三,建立师生定期交流机制。教师于一周中抽出一两个中午及晚上的时间,或与学生共进午餐或晚餐,并与学生交流,或深入学生教室或寝室与学生集体座谈,话题可以事先拟定,也可无所不谈,学术、生活、人生、学生自己遇到的困惑与迷惘,不一而足,均可作为谈资。长此以往,学生将于潜移默化中受到锻炼与陶冶。学校应将这种师生定期交流制度化,并纳入教师年度考核之中。其四,改革课堂教学方式。教师可采用分组讨论法、实地考察法、导读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替代讲授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而收到良好效果。

《挖掘古代教育思想,推进现代教育发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挖掘古代教育思想,推进现代教育发展.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