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党建材料 >  入党介绍人意见 > 内容

苏北地区学校德育的现状及启示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08-31 06:11:56     阅读:


  【摘 要】目前,苏北地区由于地理原因,经济条件较落后,苏北地区各学校资源匮乏,其德育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存在着诸多问题,导致德育的实际教学效果不高,例如德育地位的认识不足、德育概念的混乱多变、德育目标的层次不清、德育过程的肤浅僵化等,因此,现今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是改变德育观念,理论联系实际,建立本土化的德育体系,以切实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
  【关键词】苏北地区学校 德育现状 体系建立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20-0031-03
  
  苏北地区学校德育的改革历经多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践者对探索本土化的德育体系孜孜以求,虽然出现了不少亮点,但在实践上表现出德育实效不佳,在理论上又出现不少的混乱,因此,从整体上看,苏北地区学校德育仍未走出“实质性低迷”的低谷。
  一 德育地位逐渐下降
  虽然目前对教育的本体功能尚有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政治功能一直是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而德育是实现教育政治功能的主要途径之一。学校是培养人的教育机构,但如果忽视或否定德育,那么,学校最多只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培训机构。从某种程度上看,教育历史发展的过程就是德育地位逐渐下降的过程。
  古代教育以道德为唯一目的。如西周国学的教育内容:“一曰孝行,以亲父母;二曰友行,以尊贤良;三曰顺行,以事师长”,全部为伦理道德。到了孔子,道、德、仁被视作其教育的目的,而六艺课程只是实现其教育目的的途径而已。
  随着近代教育的发展,教育逐渐分化成德育、智育、体育等方面,道德不再是唯一的目的,但仍被认为是最高目的或最终目的。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在其论著《论世界的美的启示为教育的主要工作》中强调:“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杜威在《教育中的道德原理》一书中也指出:“道德目的应当普遍存在于一切教学之中,并在一切教学中居于主导地位——不论什么问题的教学,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一切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形成品德这句尽人皆知的话就成了伪善的托词。”中国国民政府于1912年颁布的教育宗旨为:“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主义教育、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显然,它也是将道德作为教育的最高目的。
  随着智育、体育地位的不断提升,道德在教育目的中的地位逐渐下降,由原来的上位教育最高目的变成与其他各教育同一层次上的教育目的。开始还提“五育并举,德育为首”,仍突出德育的首要地位;后来五育的关系逐渐变为:“诸育并重”,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一样,没有孰轻孰重之分。
  在实际工作中,德育的地位更为不堪。德育不再是学校一切工作的目的和归宿,反而成为学校众多工作中的一项工作,是与“教学工作”、“管理工作”等相提并论的“学校德育工作”或“思想政治工作”。众所周知,学校的工作是“以教学工作为主”,虽然教改多年,实际工作者心目中“智育第一”的观念依然存在,因此,学校德育的实效性低也就可以理解了。
  近年来,在苏北地区的一些学校里,德育改革措施使德育的地位更是“雪上加霜”。如行政上设立政教处,配备专门的德育工作者,这本意是为加强学校德育,实质上却使德育与学校各项工作的脱离名正言顺,这也就意味着学校德育是德育工作者专门从事的工作,而不是全体教育工作者的职责。
  因此,重新明确德育在教育中的地位是当务之急,应该让所有的教育工作者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是学校一切工作的目的和归宿,德育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职责,这是提高德育实效的重要前提。
  二 德育概念混乱多变
  不同的历史时期,我国的德育概念内涵和外延也不尽相同。中国古代由于社会意识形态不够分化,道德政治不分,以道德代、推政治,因此,德育是“整个意识形态”的教育。这一概念沿用已久,正由于有着道德、政治不分的传统,到了“文革”极左时期,受政治斗争的影响,则反其道而行之,才出现了以政治代道德的反常现象:德育即政治教育,用政治标准代替道德标准,以“大德”代“小德”,甚至连“德育”一词也被“政治教育”所取代。由于人们对“文革”错误理论的厌倦、厌恶,“政治思想教育的声誉急剧下降”,同时,也导致了人们对与政治密切的学校德育的其他内容丧失信心,以至于今天人们仍对“政治”二字抱有抵触情绪,对“政治教育”敬而远之。
  “拨乱反正”以后,“德育”的定义逐渐发生变化,从德育即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到德育即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直到1995年11月《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教育大纲(试行)》中提出“德育即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可以看出,品德教育(道德教育)地位在不断提升,成为继政治教育、思想教育之后的德育的又一个独立组成部分。
  与此同时,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文明礼貌教育、法律教育、环境教育、青春期教育、理想教育等纷纷挤入德育内容之中,使得德育外延迅速扩大,几乎涵盖了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内容。
  1998年3月颁布的《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将心理品质教育作为一项独立的内容,正式列入学校德育大纲中。在实践中,心理素质教育如日中天,成为学校德育新的兴起点,大有掩盖其他德育内容之势。有学者提出:在学校中,心理教育(简称心育)是与德育、智育、体育并列的一项独立的教育活动,甚至有人认为“德育所要培养的思想品德是个性的组成部分,品德包含在个性之中,因此,应是心育包括德育而不是相反”。
  德育概念的混乱、反复多变是教育工作者对德育的不断反思、对德育观念不断更新的反映,也是德育不断改革的反映。但从客观上看,德育概念的动辄变化也说明了学校德育缺乏规范,尚未形成体系,使教育者无所适从,影响了它在教育工作者心目中的地位。因此,基层工作者对德育产生轻视心理也就不足为奇了。所以,必须对德育的概念做统一的新的界定。目前,关于德育的概念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第一,狭义的德育。从字面上理解,“德育”即“道德教育”,这是世界各国较为一致的看法,我国不少学者也持这种观点。德育的其他内容称为公民课、宪法课等。第二,广义的德育。将文明礼貌教育、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青春期教育等一股脑拉进来的德育涵盖面最广,与古代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德育颇为相似,时至今日,它其实已不是德育,所以应该摒弃。第三,流行时间较长、影响较大的德育概念,是指“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也有人将心理教育罗列其中。
  对于德育概念到底应如何界定,有学者提出的方法是“守一望多”,“守一”是指狭义的“道德教育”,“望多”则指“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因为“思想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需要‘望多’,从而加强学校道德教育本身”。
  笔者以为,虽然多数国家的学校德育限指道德教育,但在我国,影响较大的仍是“指政治、思想和道德教育”。因此,德育的概念仍以此为好,原因有以下三点:一是它影响较大,深入人心,改变又会引起思想上的混乱,实践中的茫然;二是虽然这三者具体内容不同,但它们是处在同一层面上的以道德教育为中心的不同侧面,它们三者联系紧密,相互影响,有时甚至密不可分,因此生硬地将之分割开来是不妥的;三是虽然三者中主要内容的形成机制不尽相同,但主要都属于观念态度领域,有别于知识技能的学习,是有共同之处的。此外,心理教育虽与它们的着眼点不同,但其根本还是与之相通的,而且心理教育自身独立的内容并不多,多数融合于德、智、美中,因此可将心理教育作为德育的一项内容,但无需在概念中显现,更不能将心理教育与德育并列甚至以之取代德育。

《苏北地区学校德育的现状及启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苏北地区学校德育的现状及启示.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