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数学学案 > 内容

我国大学城的发展规划研究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1-16 06:16:20     阅读:


  摘要:随着以信息为中心的知识经济的到来,大学城的建设已经成为城市和地区发展新的重要模式,这种以“集群”方式实现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型办学方式逐步形成一种建设热潮。在这个大背景下研究大学城的布局以及其区位因素对于城市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从大学城的概念界定入手,分析国内外大学城发展历程,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对于我国大学城布局基本模式进行归纳和总结,最后试图围绕我国大学城规划布局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大学城 布局基本模式 规划对策
  大学城是我国出现的新型城市空间,据统计,目前我国已建成和在建的大学城总数已经超过60所,其建设一方面满足了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需求,另一方面能够带动城市的经济发展。因此总结大学城发展规划经验,对其进行科学布局和合理规划不仅能够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需求,更能为改善城市人口结构,形成产学研一体化模式,推进城镇化进程起到重要的作用。
  1.大学城概念的界定研究
  大学城的概念来源于欧洲,其英文通常称为University Town或者University City,国外“大学城”一般是城市的一个雅致的别称,这主要是因为在欧美国家大学城大都是在较小城镇基础上直接发展起来的,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独立大学城的人口较少,一般在5万到10万,基础设施完备,能够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的基本条件。
  1.1国外对大学城概念的阐述
  早期的西方学者一般从大学城的外在形态特征入手,以定量的方式定义大学城,如20世纪40年代美国学者哈里斯(C.D.Harris)在对美国城市分类的研究中,把拥有大学注册人数达到本城市人口的25%以上的城市称为“大学城”。
  近期的研究,国外学者大都从各自专业的角度来表述“大学城”现象。美国新汉普郡大学学者Blake Gumprecht博士通过分析美国59所大学城,认为美国大学城和一般功能的城市相比,其具有特殊的人口布局:人口少于10万人,其中大学生的人口比重最大,大学生为城市功能的主体。 芝加哥大学学者Edmund Glibert从地理学的角度对于大学城现象进行了概括:大学城是大学随着城市街区的不断拓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其中大学的文化氛围起主导作用。欧洲大学城主要由城市产生的,但是也存在着由大学校园本身及其周边环境形成一定规模城镇的现象,例如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意大利的萨莱诺大学,德国的哥廷根大学等等。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者LeroyD·Nunery博士在研究宾夕法尼亚大学和芝加哥大学校园和邻近地区的发展基础上,从教育和空间互动关系方面定义大学城为:大学城是是与当地居民和商业共存的区域体,其表现形式为具有高学历,知识水平高的人形成的教学社区。
  1.2国内对大学城概念的阐述
  大学城在我国90年代末才刚刚兴起,国内相关领域的学者经常提及的一个概念是《教育大辞典》中对大学城的界定:“围绕大学建立的社区,人口一般在5-10万,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便利的食宿、交通条件,例如意大利的波洛尼亚、英国的剑桥和牛津、日本的筑波等” 。
  同济大学王伯伟教授认为:大学城是若干个大学聚集在一处,形成一个以大学为纽带,辐射周边地区,集教育、产业和生活服务功能为一体的城市的特定区域。 杨天平将大学园区、高教园区、大学科技园、多校区大学等各类园区统称为大学城,其认为:大学城是以大学为核心、以城市为依托,以大学社区工作、学习、服务和生活的人员为主要市民的产学研一体化的特殊城市。 厦门大学潘懋元教授从大学城产生的过程和功能方面对于大学城进行了定义:大学城是以大学为主体、企业是主要投资者,政府起支持、指导、协调作用,采取市场运作、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新模式。
  1.3本文对于大学城概念的界定
  我国学者对于大学城的定义主要集中在大学城的实际效用方面,缺少对于其演变过程及空间互动机制的探讨,因此本文结合国内外学者观点,这样定义大学城:大学城是教育发展和城市化结合的产物,其表现形式是一所大学的扩展或多所大学的聚集形成的相关产业配套的综合区域。
  2.我国大学城布局基本模式
  大学城作为一种特殊的城市社区,由于大学城的组成、规模、功能、高校层次、学科类型等不同以及依附城市的范围、经济条件、文化环境及用地规模等因素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大学城的区位选择也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要求。本文在此根据大学城建设所依附的条件将我国大学城基本布局模式总结为以下三类:
  2.1依山傍水型
  山水美是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关系的体现,也是教育产业的特殊要求。早在我国宋代初期,官办的学校在战乱中遭到了破坏,很多学者便选择名山胜地作为学院所在地,聚徒讲学和研究学术的场所。现在,高等学校的发展和布局依然强调周边环境。下表是根据不完全统计,总结我国现在各省市的大学城周边环境情况:
  2.2发展引导型
  大学城为所在城市提供智力支持,引导着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快速增长。具体而言就是通过规划形成“大学园区经济圈”,以带动周边房地产业、信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的发展。现在这也成为带动相对落后地区的主要发展模式。
  西安市郭杜镇系古长安重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名胜古迹随处可见,郭杜街道位于长安区北部,距城区7千米,辖1个居委会、41个行政村。 早年间,郭杜镇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乡野小镇,基础设施并不完善,交通也极为不便利,当地通向西安市区的车辆很少,当地人一般很少去市区工作,大部分人认为这种交通上的不便利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2001年,经过国家部委审查,西部大学城在此建立,西北大学 、西安邮电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等众多高校相继进驻。而后相关的商服业也快速发展。于是,当地经济随之繁荣。
  2.3产学研一体型
  大学城是随地区高等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形成的,其基础不仅仅是多所高等院校的聚集,更重要的是和当地社区、企业的互动,架起产学密切合作的桥梁,从而利用与产业的紧密联系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向工厂输送大批技术人才,形成产学研一体化模式。

《我国大学城的发展规划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我国大学城的发展规划研究.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