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政治学案 > 内容

高中新课程背景下教研工作架构的探索与思考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09-30 06:20:12     阅读:


  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教育改革的速度与强度不断地增大,带来了许多新任务、新矛盾。南京市教学研就积极调整教研工作的思路,整合教学研究的资源,“顺势”而为,“借势”而进,“乘势”而上,在区县教研部门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下,把课程改革的推进与教研工作的改革融合为统一发展的过程,搭建起我市教研工作的基本架构(简称“333”架构):
  “三课”——课程、课堂、课题。以课题引领课程的管理和课堂的优化,确立教研工作的重点,明确教研工作主要应该“做什么”。
  “三分”——分步推进、分层要求、分类指导。对课改分步推进、逐年深化。对生源、办学条件等情况不同的学校分层要求,对不同学校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校本课程(选修II)等分类指导,确立教研工作的策略,主要解决教研工作“怎么做”问题。
  “三个机制”——运行机制、动力机制、保障机制。主要是把教学常规管理和教研组织中的主要环节、要素在活动中协调耦合,形成有效实现教学管理目标的运行轨迹和活动方式,增强教研的活力。
  
  一、以课程设置为切入点,不断加强对课程管理的研究与指导
  
  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由于长期实行高度集权的课程管理体制,因此,在新课程实验的过程中,地方、学校和教师课程管理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的缺失是一个突出的问题。进入课改以来,我们首先感受到的压力是课程管理问题,特别是高中阶段课程开设中,领域、学科、模块与学年、学期、学段的结构组合问题。为此。我们以研制和落实《南京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学科推进规划》为抓手,逐步开展以下工作:
  
  1.坚持课程价值的引导,逐步明细课程管理的要求
  落实“基础性”,我们把实现“四个确保”作为全市进入课改年级课程管理的主要目标:确保课程首先开齐;确保全体学生完成各学科必修模块(含必选模块)课程的学习;确保必修模块的教学达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最基本要求:确保绝大多数学生获得规定的基本学分。我们对学校实现“四个确保”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操作上的建议。
  落实“选择性”,我们分批组织学校分管教学的校长通过研讨、交流,探索课改平台上课程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方式方法。在一年多的实践探索中,大部分学校在形成课程设置方案时的思路是:必修模块或主要必修模块由学校统一安排,学生统一学习;选修课则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选择。在指导学生选课时的主要依据是学生的个性特征、学生的教育背景、学生家长对子女的期望、社会背景、学校实际和高考方案。
  落实“时代性”,我们在课程设置上加强对艺术课程开设的督促,加强对通用技术课程的指导,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的落实,加强对校本课程(选修II)开发的引导。在课程实施上,我们把关注学生的经验、增强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作为新课程特点,渗透在教学研究和指导中,引导教学既要根据学生成长的需要,科学利用和适度引进必要的生活世界的内容,但又防止教学中过度的“生活化”处理,坚持教学引进生活世界内容的目的性原则,防止主要教学目标的失落。在课例引领中,我们坚持把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用好用活教材作为重要教研内容。
  
  2.实施相互调适的策略,逐步完善课程设置的框架
  课程实施有三种价值取向——忠实化取向、相互调适取向和创新取向。在全市的层面上,我们以相互调适的价值取向为指导。把“调适”作为课程实施的一个组成部分,使课程实施成为一个动态和连续的过程。
  首先,我们注意处理好学校的自主性与教研部门指导性的关系,处理好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关系,面对新问题,教研部门要有“作为”但不“错位”。对全市学校的课程设置和课表编排不做指令性的规定。通过校长(教学校长)或教务主任的工作例会,提出部分学校课程设置和课表编排的案例进行讨论、研究。我们不要求所有学校“齐步走”,但建议生源状况和办学条件相似的学校能相对统一,以便加强研究,形成课程实施环境,“手拉手,一起向前走”。
  其次,我们在课程设置的研究和实践中努力坚持四个原则,即适宜于课改的推进、适合于学校的实际、适用于质量的提升、适应于新高考方案。
  再次,我们根据新课程和新高考方案基本框架,提出调整学校教学和教师工作安排调整的周期。目前,正在组织一些学校研究如何把长期稳定的每学年一次的主要调整,改变为按学段部分调整学校教学和教师工作的安排。这项调整是结构性变动,工作难度很大,是对学校习惯工作方式和工作程序的挑战,我们努力在推进新的教学管理程序建立中实现新的平衡。
  
  3.推进学业评价的改革,逐步提高课程实施的质量
  为了落实新的课程评价观,我们分步分层推进评价的多元化和多样性,重视发展起点的评价,强化教学质量的监控。
  学分认定是学生学业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是学分认定的主体。为了积极稳妥地开展学分认定的实验,我们对学校认定学分的方式提出指导意见。每个学科根据学科特点,提出了学分认定的主要框架,力图为学校提供学分评定的组成部分及权重、学分的评定程序等问题的研究思路。在各学科学分认定指导意见中,根据南京市的实际状况,我们强调纸笔考试成绩在多数学科学分构成中的比例控制,注重过程性评价,加强形成性评价。在改革考试的同时,我们还组织一些学校积极探索实践测评、成果展示、讨论答辩等多样的评价形式和手段,力图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多出一批学有所长的好学生。
  
  二、以优化课堂为着力点,切实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渠道,也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高中新课程的实验。从理想课程到文本课程,再到实施课程之间客观上存在着一定的落差。聚焦课堂教学,诊治课堂教学的真问题,是减少不同课程之间落差的重要环节,也是我们教研工作的重中之重。
  进入课改后,教学中首先凸现的问题是课时规定与教学内容的矛盾。这里有《课程标准》和教材不完善以及高中与初中教学不衔接等原因,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匮乏更为突出,主要表现为教学目标不清晰,教学结构不合理,教学过程不紧凑,教学反馈不及时,教学补偿不到位。因此,我们继续坚持从优化教学设计着手,进一步细化和落实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引导更多的教师解决好一节课或一个单元教学的目标实现问题。
  
  1.把课标与教材解读作为有效设计的基础
  在课改的起始阶段,对多数教师来说,我们要求以“学课标,教教材”为起点,以“用教材教”为努力的方向。从培训开始,教研室和学校都把学习、理解、研究课标与教材作为主要任务,逐步形成或增强驾驭教材的能力。为此,我们在教研工作中不断地强化两项基本要求:第一是对课标与教材的内容理解;第二是对课标与教材的教学理解,即根据学科教学的性质与特点,并结

《高中新课程背景下教研工作架构的探索与思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高中新课程背景下教研工作架构的探索与思考.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